中国七夕真正发源地 灵寿牛庄和女庄

织女山上,传说遍地。

织女山上

传说遍地

从牛庄、女庄中间的天河,顺河而上,有一个村庄,名叫七油沟,也叫七女沟村。再往里,就是紧挨着王母观山的织女山了。在织女山上,有一池阔约数丈,水明如镜,清澈见底,人称“织女池”,又称瑶池。据说是七仙女下凡洗澡之处。

让人惊奇的是在“织女池”旁,一块巨大的天然石巍然而立,石面光滑如缎,此石生着一对“眼睛”,炯炯有神,像一位老者注视着一切,有一股说不出的威严,因此得名“天眼石”。相传,这块石头乃是天神所化,专职负责七仙女洗浴时的安全问题。机缘巧合,这位神仙偏偏在牛郎出现的那一刻打了一个盹。当他醒来的时候,牛郎与七仙女早已情投意合。王母娘娘闻讯后大怒,罚他守在池旁,终日不能闭眼。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天眼石”。在“织女池”上边有块平地,传说是牛郎织女庙的旧址。

除此之外,织女山附近有很多地形、地貌、地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在天河的上游西岸有座山峰叫牛郎峰,与其对应的叫织女崖。传说这是当年牛郎织女被隔开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到七个分支小山谷,这七个山谷,坡度、弯度、长度及形状都基本相同,而且都趋向王母山主峰,所以人们都叫它们“七女沟”。有首民谣说“七女沟,七女沟,一个仙女一道沟。七女门前都走过,然后才到王母楼”。

灵寿“七夕”节

入选省级“非遗”

传说,牛郎、织女隔在天河两岸后,他们就年复一年站在河边,哭着唤着,想着盼着。不灭的真情感动了鹊仙,鹊仙召来天下喜鹊,它们每年七月七汇集到织女山的天河上空,翅牵着翅,口衔着尾,用躯体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通过,使二人得到一年一度的相会。也就是今天的“七夕”节。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是爱情节。每到这天会有各方情侣带着美好的心愿来到织女山约会。他们许愿、祈求,他们海誓山盟,希望能和心上人相守相伴,百年和好。“七夕”节这天人们为了给自己祈求美满生活都要剪喜鹊,而且剪得越多越好,越吉祥。

在“七夕”节这一天,牛庄、女庄附近的村民,都有吃面条的习俗。老辈人传下来说:七月七的面,吃了情不断。面条吃七根,亲人心连心。而且吃前要扔到外边两根,说是喂给喜鹊搭桥的。除了吃面条还要蒸面食,面食里主要是面牛,说神牛是牛郎织女的媒人,还能救苦救难,吃了会爱情永固。“七夕”晚上,人们会聚集在葡萄架、丝瓜架或黄瓜架底下,悄不言声的听着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喜悦和对爱情的表述,全家人还摆上瓜果,遥对着天空跪拜双星祭祀牛郎织女。

近几年来,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灵寿县委、政府对“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非常重视,相关部门也多次到织女山考查、调研,广泛宣传这一传统节日,并在织女山举行了一系列的“七夕”纪念活动,对牛郎织女这个美丽传说和民俗节日进行广泛的保护挖掘和弘扬。

对于牛庄、女庄周围牛郎织女的各种传说故事,民俗专家袁学骏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需要大力弘扬。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呼吁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奔走下,目前织女山“七夕”节,已被列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织女山石材

雕出詹天佑像

在织女山中,有一道红石沟。詹天佑雕像的石材,就选用的这条沟里的石头。

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一个农民家庭,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回国后在福建船政学堂任职,中法战争中他参加马尾海战,非常勇敢。20世纪初致力于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被称为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1905年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并著有《京张铁路工程记略》一书。

人们为了永久纪念他,决定把他的像雕刻在京张铁路的青龙桥附近。但选择什么样的石料,让雕刻师们犯了难。经过一年多考查,专家决定选用这个沟中的石头,于是就把沟中几块上百立方米的石头开凿运走,在曲阳雕刻成像,然后运到了立像地点。

 

【责任编辑:赵彤】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