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石头村 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

 

从石家庄驱车前往井陉,在石太高速井陉西口驶出,进入盘山公路。顺着盘山路前行,沿途有多处“于家石头村”提示牌,这让一度不知道往何处转方向盘的司机师傅高兴不已。这些用木板、纸板制作的简易提示牌让随行的我们感受到:质朴的于家村村民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召唤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于家村坐落在一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被群山环抱,南低北高、东伏西翘,其形状细长,像条头东尾西的游鱼。因此,民间有“不到村口不见村”的谚语。一点不假,直到我们眼前出现写有“于家石头村”五个大字的石牌坊,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才初露端倪。

早早就在村口等我们的导游史翠荣径直迎了上来。史大姐四十来岁,本地人,中等个头,扎着马尾辫,穿一件红色T恤,操一口略带井陉方言的普通话。她告诉我们,自己是嫁到于家村的,现在村里95﹪以上村民姓于,在剩余5﹪的村民中,康姓最多。相传,康家和于家是干兄弟,几百年来,于、康两家亲如手足,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史大姐告诉我,全村共有石头房舍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余米,石井窖池1000多眼,石头梯田2000多亩,石头碑碣200多块……跟随着她的脚步,倾听着她的讲解,我们在这个石头的世界里尽情徜徉。

石头古街堪称于家村的一大景观。听史大姐讲,于家村的先人们对街道布局有着明确的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为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街宽一般在3米左右,巷和胡同宽约2米。行走在窄窄的街道,突然感到脚底微疼,低头一看,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巨细相间、高低俯仰。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已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

走进于家葡萄院,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鼻而来。这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院落,因门前有一棵60多年的葡萄树而得名。“东厢房300年,正房200年,西厢房60多年,西厢房是在我年轻的时候盖起来的。”84岁的霍来清大妈是葡萄院的主人,半个多世纪了,她与小院里块块方石默默厮守着。

像葡萄院这样的石头四合院,于家村共有300多座,无一雷同、各有神韵。除大门的设置有一定的规矩外,其余各家各户均可按自己的喜好修建。没有约束,造就了高低宽窄不一的石头建筑群。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石楼四合院。走进院门,细细观察,颇为震撼。此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分东西两院。东西厢房是小姐绣阁,南屋是会客厅,整个楼院高大宏伟、气势威严。顺着石头台阶往上走,来到正房楼上。这里是宴请宾朋、贵客的地方,房内粗梁大柱,没有隔间,宽阔高大,气势恢弘。正中是门,宽约两米,两根明柱分立左右。门的两边,建有几十厘米高的短墙,短墙之上全部安装着花棂窗扇。窗前是长长的走廊,我站在这里向前眺望,南山美景尽收眼底。楼下西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小房,分别是长工房、饲养房、磨房、库房、工具房、水井房等,大家气派可见一斑。据说,这座宅院在明清两代共走出12名文武秀才,其中7人成为朝廷官员。这对于一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来说,实属不易。

遍布全村的花草树木长势正旺,花红柳绿将原本有几分冰冷的石门石街装扮得妩媚动人。踩在青灰色的石头路面上,漫步于石门、石阶、石墙之间,感觉自己的脚印与百年前先人的足迹重叠了。

【责任编辑:赵彤】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