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石头村 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在18岁时就创作出了这首风骨刚劲的诗作。似有先知先觉,它预见了自己乃至子孙后代的宿命。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祖籍杭州,为官清正廉洁,被誉为“于青天”,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于谦力排众议,拒绝南迁,坚守北京城,并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近京师,于谦亲自督战,击退敌军。后英宗被放还,徐有贞等人于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于谦被诬陷“谋逆”惨遭杀害。

史大姐告诉我,在于家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孩子,人人都能讲上这么一段传奇故事:于谦遇难后,他的儿子隐居在井陉南峪村,后来生了三个儿子,长子于有道、次子于东道、三子于南道。后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到了这片旷野深山隐居。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他们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目前,这个石头村落已有14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

跟随着史大姐,我们来到于家宗祠四合院。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宗祠,史大姐提醒我看旁边的残碑,残碑落款为万历二十八年,记载了于有道携妻贾氏自南峪村迁至于家村的过程。在这里,我还看到一张保存完好的于家家谱,排在最前面的是“少保于钱”。相传,“于钱”就是“于谦”,因为于谦以谋逆罪治死,所以他的后代只能为其化名供奉,以防株连。就此说法,有人曾专门到河南和江浙一带寻访,当地确有“于钱”即“于谦”之说。

“于家治家严谨,但不是靠暴力,而是靠教诲和感化,这体现在宗祠匾额上的‘爱见忾闻’四个字上,只要有触犯村规民约的人,就让他到这里面壁思过。面对祖先的光明磊落,村民自会痛改前非。”史大姐的一番话让我明白了这个家族延续五百载的精神支撑。

在宗祠院内,我看到一块明代要求村民节约使用井绳的石碑,据介绍,“提倡节俭”不仅是于家村代代相传的美德,而且也写进了村规民约之中。

在于家村民俗博物馆里,有30多块刻有历代村规民约的石碑。于家村在建村之初,因为缺水,对用水、节水非常重视,制定了严明的用水纪律。清朝乾隆三十九年的“柳池禁约”碑,就对水池管理和池水分配作了明确规定:“每家吃水许一瓮,取冰许两担,有多积者,一瓮水罚银五十,一担冰罚银二十。”这对解决本村人的吃水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整饬村规”碑中关于禁赌的规定也很详尽:“有开设赌场群聚玩钱者,一经查出,罚写戏一台 ,歌舞三日……”如不听罚再送官处罚金。

于谦曾以石灰为喻,表达自己坚贞不屈,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品格。他的后裔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重教、重德、重法,整个村落充满了质朴、真诚、和睦的民风。

村中大多数男子都是能工巧匠,他们祖祖辈辈靠自己的双手用石头修梯田、雕成石器、盖成石屋、铺成街道,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清凉阁。

清凉阁坐落于村东口,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又名“神仙阁’。整个建筑分为三层,且结构各异,第一层为搭券四门式,第二层是实芯四室式,第三层乃明柱回廊式。该建筑顶层为木砖补葺,下面两层是全石建筑。一层拱券中央刻有文字:“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相传,明万历九年(1581年),清凉阁由力大无比的于喜春一人所建。

“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根柱、一块石头一堵墙”,这是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史大姐告诉我们,如此高大的建筑物,不打跟基,不填辅料,完全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6吨,构造粗犷奔放,设计别出心裁。细细观察,累累巨石,鳞次栉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充满古朴粗糙之美。清凉阁耸立于山间村首已有几百年,但不管严寒酷暑、风吹雨打,它仍坚若磐石、岿然不动,巍巍然、凛凛然,蔚为壮观。

坐在清凉阁的石阶上,史大姐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清凉阁和于喜春的传奇故事。于喜春是当地有名的石匠,他曾被征召到山西娘子关修补城墙,后来他萌生想法,要修建一座像娘子关一样的建筑。因为白天要出工,所以他只能在晚上工作。采、运、搭,一块块巨石在于喜春手中越建越高。本来打算修建九层,但修至第二层时,于喜春在悬挂风动匾时砸伤手臂,继而得了破伤风病故身亡,未能达成所愿,这两层他修了整整16年。现在看到的第三层,是村民后来用木砖补葺而成的。

说着说着,史大姐起身,上了几级台阶,指了指脚下的石板路面,告诉我,这块石板上仍然可以看到当时于喜春手臂受伤后留下的斑斑血迹。我跟上前,俯身细看,青黑色的石板上确有斑斑红点,伸手触摸,平滑细腻,与石板完全融合。到底是石板本来就带有的颜色,还是真如传说中所言的先人血迹,早已无从考证,但这传说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清凉阁,我们遇到了当地村民于凤庭,这位71岁的老人告诉我们,于喜春是于家的第5代子孙,而他已是第18代。于凤庭是个石匠,现在还会经常被人请去维修石屋。“石头房子千年不损,万年不坏,但现在的石头可比砖头贵多了,所以很少有人再盖石头房了。”于凤庭18岁开始学艺,在本村和附近的吴家庄,他一干就是30多年,共建起了15套石头四合院。据于凤庭老人介绍,现在他住的房子是1975年建成的,用了6年时间。因为白天要参加集体劳动,所以他只能利用中午的时间。一个人去南山采石,用铁锤将巨石凿成小块,再用两轮人力车推回去,一次三四块,一块上百斤。无论酷暑严冬,来来回回,这条山路走了多少趟,恐怕连老人自己也记不清了。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于凤庭们用朴实坚贞的石头在荒野深山抒写下不朽的生存史诗。

采访结束,在返回石家庄的路上,不知不觉地,我低吟起了一首老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与传说中的木鱼石相比,这首歌似乎更适合礼赞于家村的石头。给懦弱者以坚强,给勤奋者以收获,岁岁年年,石头孕育了这里的一切。我不禁感叹:好一片石头天地,好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

【责任编辑:赵彤】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