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平山“留痕” 汉武温泉浴疗

 

王母阁山门正面

王母娘娘的传说,在平山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流传甚广。平山县城西北四公里的滹沱河南岸,有一个村庄名叫王母。史载:“平山城西北八里处,有阁建高台上,世传汉武帝曾谒王母于此,饮以琼浆,奏以霓裳。”自此,才有了汉武帝浴温泉,建汉塘,立王母观,改房山的一系列传说。于是,一个王母,把这个村庄和城西20公里的温塘、城北30公里的天台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仙台山下

王母娘家

从平山县城向西,到钢厂路向北直行,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王母村。王母村是平山县城周边的一个大村。根据该村村支书郄永刚介绍,王母村现有人口4000多人,姓氏主要有桑、刘、郄、李、张等。王母村,最早时候,曾因桑姓聚集而起名为桑家街。

到了王母村,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王母阁。明清两代《平山县志》,都是这样描述王母村的历史:“平山城西北八里处,有阁建高台上,世传汉武帝曾谒王母于此,饮以琼浆,奏以霓裳,因此修建王母阁于其上。后人在阁下定居,以其取名王母。”

紧挨着王母村的村西,有一个小山叫做仙台山。说是山,其实是一座高台,王母阁就建在这座高台之上。现在的王母阁上,有一通残碑留存,在这一通《重修王母阁碑记》上记载:“王母阁建于汉武。”

站在王母阁上,整个王母村的地势一目了然。王母村地处平山县境从西部丘陵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王母村北,就是平山境内最大的河流——滹沱河。千百年来,滹沱河留下了广阔肥沃的河滩地,养育了王母村的村民。王母村西,接壤大吾乡的东小齐村,其西仰头朝北,伏身在南的狮子山,更像一尊强有力的保护神,拱护着王母阁灵地。狮尾之处,便是“平山大八景”之一的“龙堂沟中长明月”。

王母村南,地势平坦,即将成熟的小麦长势喜人;王母村东,朔黄铁路南北穿越而过。在铁路东侧,有一片当地称之为“院里”的地方,据说这是当年的东王母村。村中老人介绍,王母村,原来是东西相距半华里的两个村庄,两村都有桑姓人家,人称“东王母、西王母”,通称为王母村。在400多年前,突如其来的一场沙尘暴,将东王母村掩埋了大半。灾难过后,东王母的村民不得不携儿带女,投奔西王母村。那处被风沙埋没的东王母,就被后人叫成了“院子里”,简称“院里”。又因为东王母被沙尘埋没,地势抬高,似坡似岭,不能进水,永远变成了旱田,又被叫成“东岭”。近年来,王母村有村民在东岭挖沙,还曾挖出过当年王母村的民宅地基。

关于王母村的起源,当地还有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牛、纺织,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赐封王母。当地人借此传说取村名为王母。”

平山学者阎振芳对王母村颇有研究,据他介绍,就在王母阁的东南方向,原有一处面积约六七亩的桑家老坟,解放前这里一直都是荒冢累累。在老坟前原来建有四通石碑,其中一碑上赫然刻有“……王母,桑贡之女”的字样。这通石碑建于何时,无迹可寻,现在也早已在战乱中毁掉。但就是这六个字,让王母村许多人认为这是对王母娘娘身世的认可和佐证。  

五昌换檩

不贪天功

如今的王母阁,是在当年的废墟上重新修建的,整体建筑恢复了不到三分之一。

在王母村已故的郄化南老先生家中,还保存有一张1931年的老照片。照片是当年王母村小学生们的合影。照片的背景,就是当年的王母阁。从照片上,能很清楚地看到王母阁飞檐斗拱的大殿,以及高耸的围墙、古槐。郄化南老先生还曾经手绘了一张王母阁的建筑图。凭这张图,后人能看到,当年的王母阁是如何的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在王母阁上,当年曾挂有一块匾,名叫“五昌匾”。这里面还有个传奇的故事。

据说,在清朝,王母村有一年在准备庙会的时候,发现王母大殿中,王母娘娘神像正顶的一根长约一丈、比水桶还粗的松木大檩中间裂开了一道裂纹。为了防止庙会期间大檩断落,伤及香客,有人提议换根新檩。工程承包给一个叫五昌的艺人,但如何不动庙顶抽掉断檩条,又不影响到庙中神像,五昌一时间也犯了难。为了祈求工程顺利,他在施工前夜,到王母阁焚香供食,恳求王母相助。第二天,等施工人员赶到现场后,惊奇地发现,那根腐朽的旧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要换的那根新檩。而且丝毫也没有看出拆动的痕迹,众人皆呼神奇。几日之后,庙会如期举行。所有承包钱款,分文不少,如数付给了五昌。但五昌自觉未动一石一木,拿钱有愧,拒不接受。后在香头的劝说下,五昌将钱收下。但他用这笔钱,请来戏班,大唱三天,同时他动用木工艺人,给王母阁精制了一块巨大木匾,刻出“有求必应”四个大字,并鸣放鞭炮,烧香供食,然后高挂王母阁山门之首。这块匾于是也被称之为“五昌匾”。

阎振芳介绍说,王母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拆除的。这与当年的抗战形势有关,更与王母阁所处位置密不可分。在王母阁的北面,百米多深的庙址基下,滹沱河河面宽阔,荷池鱼塘,星罗棋布,清流不断。在解放前,王母阁下就是著名的王母渡口,这是曾是当年南北进出灵寿、阜平等县的交通要道。而仙台山,更是扼其咽喉,易守难攻。王母阁雄踞仙台山上,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周围情况,一目了然。当时王母阁有房舍数十间,且多无人居住,如果被日本军队占领,必然对附近村庄构成巨大威胁,因此,为了长远打算,抗日政府在王母村中深入工作,与村民达成拆庙的共识。于是,在半日之内,把王母阁悉数拆除。

解放后,村人又重建王母阁,恢复了庙会。每逢“三月三王母庙会”期间,从初一到初三,附近数县以及县内村镇的游客、香客、商贩、僧侣,一时云集,最多的一天能达万人以上。庙会期间,王母村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时常有人随便把车一停,就走上庙阁焚香,丝毫不用考虑车辆丢失的事情。在庙会期间,绝对没有偷盗丢失的情况发生。这也成为了王母庙会一种人人遵守的民俗。

【责任编辑:赵彤】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