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平山“留痕” 汉武温泉浴疗

龙堂沟上的唐代石桥

 

1931年,王母村小学生列队合影,背后的建筑就是王母阁

王母铜像

流失东瀛

王母村村民刘二河是现在王母阁的看护人之一,他给记者讲起了一个王母铜像远赴日本的故事。

原来,当年王母阁被拆除。王母阁中近一米高的王母铜像,由庙头、香头等几个人护送到百米之外一处叫做六坪地的地方,挖了个土坑,埋在了地下。当日本侵略者到达此地之后,顿时被仙台山的地理位置所吸引。日寇在当地抓捕民夫,在王母阁废址东侧,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堡垒,派重兵把守,并设哨布岗,监控这一带。

1943年的一天,堡垒驻军“换防”前,一个村民在六坪地干活时,不经意间手中农具触动了埋在地下的王母铜像,发出响声。出于好奇,转眼间附近就聚集了几个人。堡垒上的日军发现后,立时荷枪实弹进行查看,随后逼迫农民将挖出的铜像,送上堡垒。从此之后,多年没有下文。

大约是在1964年左右,有一个日本民间访问组织来到中国后,一位名叫田中的老年成员,在平山外事部门陪同下,来到王母村。田中自称,当年他曾在王母堡垒驻防,换防后,他携带王母铜像回到了日本,这次他是来送还王母铜像的。但当时,王母阁仍是一片废墟,因此田中大胆提出请求,想将王母铜像暂时带回日本,好好供奉,几时王母阁修好之后,几时送还。王母村民答应了。

1988年,田中带领儿女,再次来送铜像。他心目中,以为庙阁早已修好,但看到庙阁仍未修葺,再次提出将王母铜像带回日本,并留下联系地址。

田中走后,村民自筹资金,修复了王母阁的部分建筑,但田中再也没有送回铜像。虽然村里多次与日本联系,但也一直没有音讯。后来有人打听到,田中已经故去,铜像至今仍然在日本。  

温泉水中

汉武疗疾  

从平山县城向西20公里,就是著名的温塘镇。温塘镇以温泉水而著名,这里有汉时修建的“汉塘”。但究其源头,史载也与王母有关。

平山县志记载,“汉武帝谒王母于县西北王母阁……席间因见王母貌丑,语涉戏谑,王母唾之,面生奇疮。武帝谢过,梦有白鹿刨地,泉遂涌出,王母指示曰:欲疗疾,当浴此。汉武帝因此乘鹿巡游,沿滹池河(今滹沱河)到达县西四十里,循支流南行八里,命人掘泉,泉水冷冽,武帝叹曰:‘冷泉。’(冷泉村距离温泉约3公里),又行六里,远望前面水气蒸腾,似霞若雾,武帝惊呼:‘温泉。’驰鹿急至,果然在一片温暖的浅滩,泉头突涌,两岸桃花映水而红,试之汤烫,掬水洗面,舒适无比,遂命人挖池塘,浴之……归来再浴,恶疮即愈。武帝感王母之神奇,封此水为——宝泉圣水,并于房山上新立王母观,后人于是称房山为王母观山。”

根据史料记载,东汉元和三年(86年)三月,汉章帝再次祀房山、浴温泉。在民间,汉武帝开挖的池塘世称“汉塘”,塘东郝家庄也因武帝一声惊呼而一度称之为“温泉”。古代,温泉又称“汤泉”、“汤池”,清朝时期,此村称温汤,后演变为温塘。

汉武帝巡视滹池河时,目睹两岸千里沃野,因水患而常常颗粒无收,因此征召百姓修建了“太白渠”。从蒲吾(平山)引绵蔓水(今冶河)至乐阳县于南鸟子堰,有效的解除了水患。

在隋朝大业四年(608年),温塘附近村民为感念汉武帝亲临温泉、挖池建塘,引水入田的功德,于是紧靠温泉,修建了一座“汉武帝祠”,当地居民叫“武帝庙”、“温泉寺”。祠内汉武帝雕塑端庄、神采奕奕,并嵌碑于壁,勒石志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过庙过会,香火不断,重温汉武帝寻泉之举。到了清朝康熙、光绪年间,更是达到鼎盛。如今,汉武帝祠已经被拆除,但“汉塘”却被保留了下来。

从温塘镇新建的温塘小区向西,在被当地称之为西十字街的路口,有一座石墙青瓦的二层建筑,这是“关帝庙”,它的后面就是“汉塘。”“关帝庙”座西向东,高7.4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布瓦顶,双层结构,顶层供奉关帝像,底层通往汉塘,中间前后开门,两侧墙壁上嵌着五块石刻,其中一块是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村公所建立抱厦的题记,其余四块是清代名人沐浴温泉的题记。

“我8岁的时候还在这里洗澡!”温塘镇今年44岁的王红革说。现在,庙底层通往汉塘的通道已被砖堵死,从关帝庙北侧就能进入汉塘。进入汉塘之后,就能看到里面是两个南北排列的池塘。池塘均用粗大石条砌筑,光滑的石面,印证着池塘的久远历史。据介绍,南边近泉口是热水池,北面是温水池,池深1米,宽3.8米,长3.9米,两池西北角设排水口,竖排三孔,古人通过排水量的大小来调节水温。三孔全开,排水量大,池内温度则高。单孔开排时,池内温度低。  

天台山上

王母“留痕”

在温塘洗浴疗疾之后,汉武帝为感激王母,在房山上新立王母观。而这里也就成为了王母修行的道场。

从王母村沿钢厂路向北20多公里处,在东王坡乡营盘村北,就是曾被称之为房山、王母观山的天台山。清代《平山县志》载:《元和志》云……在县西北,一名王母山,汉武帝于山上立祠,今王母观山。天台山最高主峰为“铧子尖”,海拔1252米,其处玉峰列屏,以高、雄、险著称。当地民谣称:“王母观,离天一尺半。”天台山,自古以来便是历史文化名山。平山以前曾叫做房山,就是取自这座山的名字。

据天台山管委会负责人王振海介绍,王母观,建于天台山的南台。最初称之为王母祠,主祭的就是“王母娘娘”。根据遗迹的碑文记载,“王母祠”毁于唐宋战火,明代又重修于北台。北台王母观占地34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王母殿、玉皇阁、山门,辅助建筑有琉璃井、水帘洞等。王母殿东西长8米,南北宽7.9米,高6米。玉皇阁东西长10.7米,南北宽9.1米,高6米,琉璃井位于王母殿前西南位置,四季泉水清澈、充盈。

基于王母与汉武帝的史料,因此山上有许多与王母有关的建筑和自然景点。王母殿、王母梳妆、玉皇阁、仙女堂、全神庙、灵官庙等。但历经多年的风雨,天台山上包括王母观在内的许多道观寺庙,都横遭破坏,几乎荡然无存。至今所留存的,除了几处清时重建的王母殿、玉皇阁,昔日大殿早已碑残壁断、殿宇倾颓、瓦砾狼藉。

民国时期,侵华日军在天台山、藤龙山一线构筑封锁线,修建了九座堡垒。八路军和地方民兵为了拔掉碉堡,多次与日军交战。1944年,八路军某部在民兵带领下潜伏王母观,侦查敌情,与搜山的日军遭遇,激战中日军炸毁了王母观的部分建筑。

在天台山,众多的善男信女们还把当地巧夺天工的地貌,也附会成了王母的神话传说,如王母娘娘率领九天仙女由天庭往来于天台山落脚的“登山台”,王母娘娘整容梳洗的“梳妆台”、“洗脸盆”,以及“九天仙女洞”。

王振海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天台山上有大大小小两千多个庙宇。善男信女们,找三块石板,在一处岩壁,两竖一横就搭起一个小庙,供奉上神仙。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至月底,是天台山的庙期,附近县域的男女老幼,善男信女,自发前来赶庙。一时之间,游人如织,香客满山。介绍,最多一天有两三万人。目前天台山上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正式开山了。

此外,王母村西的东小齐村北,滹沱河南岸,至今还留有水母庙的摩崖石刻。在村东的龙堂沟里,也还留有一座风格古朴的唐代石桥。这些古迹,在当地的传说中,或多或少,都与王母有关。史书的记载、现存的遗迹,加上扑朔迷离的传说,构成了王母村一带所特有的王母文化,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赵彤】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