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中奇葩吕家村尽显“明清范”

在石家庄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有着许多古老的小村庄。在现代交通到达之前,这些如今看来位置偏僻的地方,当年却是燕晋通衢,来往必经之路。在曾经的年代里,满载着货物的商队,沿着村边枯涸的河床,叮叮当当地往来于华北平原与三晋大地之间。于是,这交通要道旁的小山村,不仅能得到驼队带来的异乡商品,更能得到当年流行的风俗文化。

于是,靠近山西的这些山村,在建筑、饮食、风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留有晋冀文化交融的烙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习俗。至今,这些古村落中还保留有完整的明清时建筑。位于井陉西南35公里的吕家村,就是这样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落。

风景秀丽

小山村惊艳一瞥

汽车驶下京昆高速公路秀林出口,转而向南。曲折的公路两侧,风景迥然不同。蜿蜒在公路东侧的,是发源于山西昔阳的甘陶河。宽阔的河床之上,铺满了白色的鹅卵石。公路西侧,是长满碧绿植物的山崖。行驶十多分钟后,就到了南障城镇。

吕家村就属于南障城镇。从南障城向西,几乎都是连绵的群山。往吕家村的方向,是群山中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干草沟”的山沟。“干草沟”从南障城一直到山西平定县的甘陶驿,共计四十里地。途径吕家村的元大公路,就是这条沟里唯一的要道。这条从元氏一直通往大梁江村的公路,修筑时间并不长。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还是一条狭窄的土路,村民们出行,都是走在乱石之上。“走进干草沟,都是大石头,进入穿新鞋,出去手提溜。”从当地老百姓的顺口溜,也能想象出当年行走“干草沟”的艰辛。

元大公路并不太宽,但路上不时能看到一些运输煤炭的重车经过。“这条路一直通往了山西,咱们要去的吕家村就在离山西边界不到十里的地方!”有了运煤重车的“照顾”,路面自然也不平整,不时遇到的大坑,让汽车颠簸不已。

在群山中行驶了约20里路后,公路向北一拐,迎面突然冒出许多写生的学生。学生们三三两两,或桥头,或路边,聚精会神地绘画。看到突然出现的汽车,他们也纷纷好奇地抬头。一路上,满是风景不见行人,眼前的这么多人,自然让记者有些吃惊。还未等说话,一旁的向导指着前方说:“到了!这就是吕家村。”

视野之下,一条水泥路通往村庄,贴着白瓷砖的院落,似乎与常见的山村并无两样。当然,如果没有了这些意想不到出现的学生的话。但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怎么又会吸引这么多的学生在此写生呢!环顾周围,群山叠嶂,风景秀丽。气象台预报当晚有大雨,蒸腾的雾气,将远处的山脉绕上了白纱,落到写生者的画板上,就是一幅美丽而朦胧的山水画。

拥有着美丽风景,适合写生的村庄。这是这座村庄给我的第一印象。

古槐迎客

见证吕家风霜

“我们这里,从来不缺少的就是风景!”看到学生们画架上的青山和石崖,前来迎接我们的吕义清笑着说。今年53岁的他,是吕家村的现任村支书。

沿着水泥路往村里走,地势逐渐上升。在吕家村的大路口,一棵枝干突兀嵖岈的古槐树很是引人注目。吕义清说,老辈人都说这棵古槐是建村的时候栽种的,历史很久了。而且传说,以前槐树长得很茂盛,但古槐的上方建起了学堂,古槐不敢冒尖,长势就萎顿下来。等学堂搬走以后,古槐如今又老树新枝,蓬蓬勃勃地茂盛了起来。

在许多古村镇都有古槐树,这种适宜北方水土的大型植物,在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后,就和它所生长的土地融为了一个整体。而在它周围生息的百姓,也逐渐从无意到关注,由敬畏而保护,并赋予其美好的涵义。吕家村村口的这棵古槐,就是一棵为了迎接进村客人的“迎客槐”。

古槐很粗,需两人拉手才能抱住。在古槐的右侧,是一道光溜溜青石铺就的石坡。历经沧桑的古槐,加上这铺就了不知多少年的石坡,也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难怪在古槐树下,又有这么多写生的学生。更有许多学生的自选作业中,都有古槐和石坡这一绝佳的写生组合。

如果说古槐是建村时所栽,那最熟悉村史的应该就是它了。但我们了解吕家村,只能从村支书吕义清的介绍中得知。吕家村是一个小村,全村只有160多户,480余口人,除一户外迁户外,全部为吕姓,与村名名副其实。因此在井陉,吕家村也是吕氏族姓最为集中的一个村。

据吕氏族谱记载,元末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本县南障城洪河槽吕氏迁居此处,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因吕氏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沿用至今。从建村至今已经有600余年历史。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官房碑记》记载:“吕家村环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锁阴焉,而民风淳朴,风俗近古”。

“环村皆山”的吕家村,村民大都依山而居。周围石山的石头常被村民取材以修建房屋。村民的房屋具有黄土高原土窑的特点,所不同的是以石头为主,筑为石窑,依山而建,当地俗称“靠山家”,同样也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这也是一个石头村。

  

【责任编辑:赵彤】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