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乏驴岭 “张果驴困乏”的神奇之地

 

乏驴岭,井陉西部一个有故事的小山村。“张果驴困乏于此,因此得名。”村口绵河之上,百年铁桥横亘;村中老民居前,骡马古道遗迹尚存;村后,太行第一渠“绵右渠”至今流淌。

地处冀晋险要的乏驴岭,是娘子关下第一门户,“欲夺娘子关,必占乏驴岭”。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乏驴岭周边存有三座古山寨,晋军坑道工事随处可见,日军曾在此建有七座炮楼。对日作战中,这里曾发生过惨烈的“血战乏驴岭”之战,曾是百团大战的重点战场之一……

传说与史实,古代与近代,水利与战争,乏驴岭虽小,故事却可圈可点。

村名讳言

却成了一笔财富

从井陉县城微水向西19公里,天长镇西侧4公里,在井阳公路(307国道辅路)边,远远的就能看到一座铁桥,这就到了乏驴岭。

铁桥的南头,有一个张果老倒骑毛驴的塑像。乏驴岭名字的由来,据传就与张果老有关。《列仙传》载:“张果驴困乏于此,因此得名。”在民间传说中,张果老和柴荣驴驮日月、车载名山,前往忻州,途径此岭,驴困车覆,因此有了乏驴岭这个村名。

乏驴岭隶属于井陉天长镇,全村共有133户,人口461人,是一个小村庄。虽然村小,但村庄的历史并不短。在乏驴岭村西桃花栈的石崖上,至今还保留有一处北宋时期的石刻,说明最晚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乏驴岭这个村庄了。

在当地习惯中,“驴”并不是一个好字,人们在起名的时候都是极力回避的。因为避讳,小学生都把村名写成“乏吕岭”,村民外出也都回答是:乏岭的。但到了正式场合,只能老老实实的写上村名,每当这个时候,总会引来一片惊讶:“还有村叫这名的?”

“这可都是真事,一点也不夸张!”乏驴岭村支部书记陈玉良笑着说,自己年轻在部队的时候,每次给家里写信,信封上的寄送地址都是空着,等走进邮局投入邮筒前,才填上村名,就是因为怕战友们看到取笑自己。“当时,村里人都认为村名不雅,有人提出要改名,但遭到了村里老人的反对,说村名是老祖宗留下的,儿不嫌母丑,想要改名到村外住,于是就没有改成。”

“现在村民的意识增强了,不仅不再避讳村名,反而觉得这个村名更富有内涵了。”2007年,陈玉良带领村民在铁桥前,建了一座张果老倒骑驴的塑像,作为乏驴岭的村标。在这之前,井阳公路上不时会有翻车事故,建了这座塑像后,事故数量大大减少了。于是,有过往的货车司机,就自发到张果老塑像前烧香祈祷。

“实际上,这一段公路是正好是个拐弯,车速一快就容易翻到沟里。修建了这个雕塑后,许多过往司机远远看到雕塑后,就减速行驶,自然事故也少多了。”陈玉良说,“现在反倒有不少人说,乏驴岭是神仙呆过的地方,是块仙地。”

百年铁桥

艾菲尔铁塔同门

到了乏驴岭,铁桥是必须要看的,因为铁桥是进入乏驴岭村的必经之路。

乏驴岭铁桥,1905年由法国人设计建造,是一座正太铁路桥。当年,正太铁路的窄轨小火车通过此桥跨过绵河,穿过乏驴岭隧道向东。乏驴岭铁桥,钢架单跨75.5米,高7.5米,宽5.5米,桥面至谷底30米。石太线建成后,有关部门曾酝酿拆除此桥,但因为它是乏驴岭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被保留了下来。

井陉县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永峰介绍说,铁桥的构建全部由铆钉固定,全桥没有一处焊接。村里有老人曾经给他讲过乏驴岭铁桥的建造过程,因为铁桥没有一处焊接,都是用铆钉铆合起来的。当时在30多米的桥下河滩中,架起火炉,铆钉被烧得通红以后,桥下的工人将铆钉迅速抛到上面作业的铆工,再通过机器将钉铆到桥上。

资料显示,乏驴岭大铁桥是法国巴黎DAYDE&PILLE 公司承建,采用的是19世纪流行的锻铁(puddle iron)技术,和越南的“龙遍”铁桥、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使用的是一种技术。

乏驴岭铁桥在正太铁路上,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联通了山西和河北,使晋煤得以外运。而自1937年日寇占领河北后,为保正太铁路将山西的煤炭运输到各出海港口,便重兵驻守该铁桥,并在周边修建了七座炮楼和两座地堡。

1943年后,正太铁路改线,火车改走熊猴湾。1947年,熊猴湾大桥被炸毁后,这条旧铁路又被启用一段时间。现在,铁轨早已撤掉,换成了水泥路面。正太铁路从启用到石太线建成,期间仅50多年,乏驴岭铁桥也成为了正太铁路的一个历史见证。

驼铃已逝

骡马古道尚遗留

穿过铁桥向右,就是乏驴岭老村的位置。在乏驴岭铁桥建成的时候,从老村到铁桥,并不能轻易通行。后来乏驴岭村民在绵河边的悬崖上,硬开辟了一条道,才和乏驴岭铁桥连通。

在乏驴岭村东,岭口位置曾建有一个岭口关阁。坐西朝东的关阁,左侧是好汉寨,右侧古炮台,背靠乏驴岭,面对岭东坡,卡在岭口古道上,是井陉西路的一处险关要隘,关阁呈长方形,高约4米,上有城垛、石砌门洞石券,门洞内装有木门,前面门洞上方有石刻“冀晋藩屏”四个大字。关阁修建于何时,已经无从可考。日军占领乏驴岭后,将关阁拆毁,石料运走修了炮楼。

过了阁门,就是一段缓坡,古道从岭口向下纵贯全村。至今在古道两侧,还存有一些当年的骡马大店、骆驼场的建筑。许永锋介绍说,这条作为井陉西行的大道,当时甚为繁忙,行人骡马昼夜不断。按照当地的规矩,骆驼驮队是不让白天过岭的。因为骆驼走路缓慢,岭上的道路又十分狭窄,只能容一个驮队经过。为了避免拥挤,不引起交通阻塞,白天骆驼队都会被圈到骆驼场中休息,到了晚上,才允许通行。在当时的夜晚,驼铃之声彻夜不绝。

这条道虽然不能行车,却是东西交通的要塞,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千多年来的繁华,直至铁路开通后便日渐萧条,到解放前夕,此路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记得当年的交通盛况的,如今恐怕也只能是古道旁那三棵粗壮拙朴、绿荫如盖的古槐了。

 

【责任编辑:赵彤】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