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美的曲线 中国最美六大梯田

 

新疆坎儿井 塞上造江南

  说起新疆的坎儿井,也许有人会问这跟稻田有什么关系呢?坎儿井的代表地吐鲁番盛产葡萄和其他经济作物,基本上没有稻田的影子。不过,在新疆鄯善的沙漠边缘,却由于坎儿井的神奇在沙山之下造就了一片片的良田。同时可以看到塞北大漠苍凉与江南水田烟雨,就是坎儿井这种农业工程遗产的魅力所在。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新疆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现在,尽管新疆很多地方已经新修了大渠和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江西万年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遗产研究中心的闵庆文研究员一番恳谈,才了解到除了人们熟知的那些梯田,在中华大地上还有非常多的农业“活态遗产”保存完整,比如江西万年的贡米文化。他一提起在万年举办的“中国稻米节”就非常兴奋,说即使是经常研究水稻的人见了那种洁白如玉、散发着稻花香味的万年贡米,也不禁要啧啧赞叹。

  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乐安河下游,鄱阳湖东南岸,这里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因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星罗棋布,所以理所当然成为中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20世纪90年代,中外考古学家联合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E层(约12000年前),发现存有栽培稻植硅石,将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5000年。

 云南元阳梯田   人类稻作史上的经典奇观

  给存在了数万年的稻田冠以一个科学的名字,就是农业景观类遗产。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类遗产;都江堰、灵渠、坎儿井一样的农业工程类遗产;《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等农业文献类遗产;桑基鱼塘、精耕细作、生态纺织等农业技术类遗产……不一而足。而其中最具有观赏性和旅游价值的就是农业景观类遗产,农业景观类遗产主要指一些具有观赏价值、但规模较小的农业设施或者农业要素。最具代表性的是梯田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庄。中国梯田中最经典的奇观就是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梯田。

  云南元阳稻作梯田主要分布于云南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哀牢山和无量山间的广阔山区,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几乎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一座座的“田山”,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在多少哈尼族传说中都显示:哈尼人认为自开天辟地以来便有了稻子。这说明哈尼人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哈尼族将哀牢山区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驯化为陆稻,又将陆稻改良为水稻,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使三江流域成为人类早期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之一。

【责任编辑:赵彤】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