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中药博物馆 闻药香识中药文化意蕴

 

 

记者 张清华/文 杜柏桦/图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张清华/文 杜柏桦/图)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从神农尝百草发现植物的药性,到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完善,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的中医药学体系。5月11日,记者走进“药都”安国,在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领略了中药文化的深厚意蕴。

徜徉于中药的世界

步入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淡淡的药香味扑鼻而来,将记者带入了药的世界。

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馆长郭强告诉记者,安国旧称祁州,因药业发达,素有“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称。得天独厚的传统药业,源于宋朝,兴于明朝,盛于清朝,绵延至今,已逾千年。“在中药民族药文化发展史上,这里以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成为闻名中外、辐射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药材集散地。”

安国素以“仁义水甜”闻名,在药业经济活动中,无论是药行货栈,还是经纪人和帮会人员,均遵守公平交易的商德,讲求以诚待人,诚信为本。“历史上大有恒药材庄,无论内销还是出口,只要有"大有恒"内签,买主从不验货。”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寇李敏说,百刀槟梆、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被誉为“祁州四绝”。

在漫长的岁月里,安国人浸润在浓郁药香之中,药文化十分自然地融入了民俗和生活,无处不与“药”紧密相连,也由此产生了与中药相关的谜语。“弟兄五六个,围着圆柱做,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身体圆圆不长毛,不是桔子不是桃,请他屋里住几夜,脱去绿衣换红袍”……游客们看到这些谜语时,往往会驻足不前,思考谜底。

寇李敏说,安国所产药材地道,药性纯正,药效较高,被誉为“药材之乡”,其中尤以祁薏米、祁薄荷、祁菊花、祁紫菀、祁白芷、祁大黄、祁艾等“八大祁药”最为著名。

安国中药文化的渗透力

以药兴业,是安国药文化的灵魂,延续千年兴盛百年的安国药市,使中药深深融入了安国人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刘倩自小在城市长大,尽管家里没有种药材,但是刘倩对中药材的知识也很是精通。“作为一个安国人,尤其是自己又做着这样一份与中药相关的工作,必须要熟悉中药文化,才能体味深厚的安国中药文化底蕴。”“安国药文化的核心是恪守信誉,安国药文化基于药市经济,人的信用直接关系到药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诚实守信是安国立市的根本。”郭强说,为了渗透安国药文化,博物馆会定期组织巡回展览,走进农村、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文化。

西城乡马固村的李梅家里就种了4亩多地的药材,有菊花、蒲公英、沙参等多个品种。“由于药材价格也不是特别稳定,不敢将地里的药材都种成一个品种,为了稳妥期间,一般都种好几个品种。”李梅现在在安国市里一家饭店打工,家里的药材主要是父母种植,到收药的季节,李梅就和丈夫回家帮忙。李梅小时候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对药材的效用也很是了解,随口就说出了蒲公英、沙参等药的功效。李梅也说不清家里到底种了多少年药材,只知道祖祖辈辈就靠药材为生,或许有一天,等到父母干不了农活的时候,她就会回家去延续祖辈的药材种植业。

“药材之都”向“药品之都”转型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药材生产、经销、加工优势逐渐丧失,传统药业产业发展呈现低端、落后、附加值低的趋势,必须要实现由"药材之都"向"药品之都"的转型。”安国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征说,安国要实现由“药材之都”向“药品之都”转型,就要不断加速交易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实现有形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建设公开、透明、高效的现代中药材市场,打造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期货贸易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出口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形成“天下药市,汇通天下”的强势市场品牌。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中药提取、中药制剂和饮片精深加工,打造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在种植上,依托“中国中药材之乡”和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中药材)生产示范县优势,以霍庄中药材基地为中心,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向绿色、有机、安全方向发展。

常征说,要加快推进中药研发中心和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推行符合国家规范的中药现代化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提高安国中药材市场诚信度,形成“安国标准”,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使之成为扩大安国在中药领域话语权的“通行证”。“安国的主业就是药业,只有通过实现"药材之都"向"药品之都"的转型,才能更好地展现中药文化的精髓。”

【责任编辑:赵彤】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