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原创栏目

美文欣赏丨过年

2023-06-16 17:35: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六了,可远离家乡旅居海南的我却没有什么过年的感觉,房子是临时租住的不用大扫除,年货天天都有卖的、加之不会有客人来也不用多买,周围没有亲戚朋友不用互相送往年礼,所以此刻还有空闲坐在电脑前写写东西。小区里都是和我一样的“候鸟”们,完全没有以往在家里过年邻居们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卫生准备年货的气氛。这样冷清的年对于我还是第一次,这一特殊的感受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以往过年的一些片段。

小时候,在老家冀中平原的乡村跟着姥姥姥爷生活,过年对于我是幸福满满的回忆,那时虽然生活极度贫穷,但过年的气氛还是浓厚而欢快的。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格外期盼和重视这个盛大节日,早早的开始清扫浆洗,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做豆腐,熬大锅菜,包饺子,放鞭炮,光景好些的人家会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大人们也会换上平时舍不得穿的相对新一些的衣服,村子里的人们相互串门拜年,有的还会给长辈磕头祝福,附近村子里的亲戚也会到姑姨娘舅家喝上几盅。这或许就是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憨厚朴实的农民犒劳自己的最好方式。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过年,妈妈从城里给我寄来了一件橙黄色的条绒上衣,我穿上它,头上扎着鲜亮的粉红色头绳,走到哪儿都引来人们赞不绝口的夸赞和围观,我的感觉好极了,走路都是一蹦一跳的。红头绳其实就是一根颜色鲜亮粗一点儿的毛线,年前小贩就会挑着担子走乡串街地吆喝着卖,五颜六色的鲜艳色彩在那个缺衣少穿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季很是惹人喜爱,引来不少大姑娘小媳妇及女孩子们羡慕围观,记得好像是2分钱一根很长的毛线头绳。即使家里困难的做不起新衣服,也得买根红头绳点燃一下过年的喜庆。记忆深刻的还有姥姥剪的玲珑剔透的窗花,一张红纸折叠几下,姥姥手拿剪刀上下左右转动一会儿,什么蝈蝈吃白菜、喜上眉梢及各种小动物等图案,就会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姥姥心灵手巧,剪纸的手艺在附近村子里是很有名气的,每到过年姥姥都会买来一些红纸,剪好了窗花送给亲戚街坊。姥姥热情好客,每年过年都会有几波亲戚来拜年,这时候姥姥总是炒鸡蛋,温酒,煎上一盘羊肉馅饺子。酒壶是细腰高颈状的青花瓷瓶,在里屋土炕的小木桌旁几人围坐在一起,聊聊亲戚之间的近况,相互安慰着鼓励着。有时候我会凑到桌子上,姥姥给我夹几口炒鸡蛋,再用筷子沾着酒让我抿抿嘴,那种香香辣辣的味道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晰。那是苦涩生活中的美好记忆,更是对过往亲人的永久怀念。

10岁后我来到父母身边生活,那是在部队大院,过年的记忆丰富了很多。除了相同的年终岁尾大扫除外,年货开始有少量的糖果糕点和鱼肉,大院里的孩子们都能穿上新衣服。记忆最深的是大院里此起彼伏不断飘来的炸带鱼的香味,那时候的带鱼好像特别的有滋味特别的香,一家吃带鱼方圆几十米都闻得到。还有徐州特产的小人酥糖,入口即化,甜甜香香的味道现在想起来还禁不住要流口水。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带鱼和小人酥糖一般是过年才能吃到,所以觉得分外香甜。过年时,部队大院的大礼堂会有文艺节目或放映电影,部队的官兵和家属孩子都会划分区域凭票入场观看。那个年代,部队大都特招有专长的人入伍从事专职文艺宣传,使得宣传队自编自演的歌舞、话剧、相声等节目很有水平,不但活跃了官兵文化生活,也使我们这些家属子女受到最初的艺术熏陶。

14岁即1976年参军入伍后,当时军装分冬装和夏装各有两套换洗着穿,虽然过年不会配发新军装,但一到过年我会特别的把军装早早的洗干净并放在枕头下面折叠压出裤线,上衣配上一幅洗涤干净的白衬衣领,自己觉得也是美美哒。春节前部队会举办联欢会,要求各班编排文艺节目,每到此时都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我一般是自己创作反映当时部队生活的诗歌、快板和“三句半”,或自己一人朗诵或两人四人表演,清晰地记得是1978年春节我编写了《天安门广场抒怀》的诗剧,由我和一个战友一起朗诵表演。不知哪儿来的灵感,当时并未去过北京的我,竟然写出了一个北京籍的新兵,入伍前到天安门广场辞行的感受以及对部队新生活的向往和决心。这个节目受到了广泛好评,其中的情节及词句现在想起来依然是历历在目。说起过年吃饺子,还有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那是1982年的春节,我刚从军医学校毕业提拔为干部,分配到吉林省延边的一所部队医院,大年三十晚上我和一同学从大礼堂看电影中途回宿舍,路过食堂看到院子里摆了好几大箩帘正在冷冻的饺子,那位同学比较大胆调皮,说咱们装点儿饺子回去煮煮吃,于是我们拿出手绢各自包了一包冻饺子,回到宿舍在自备的煤油炉上煮好后还没等得吃,就听到宿舍筒子楼里响起了炊事班长急匆匆的大声吆喝声,“谁偷饺子了赶紧送回去”,语气非常严厉。这件事过了好几天我心里都是忐忑不安,节后一上班,我还是郑重地找到教导员做了深刻检查,没曾想教导员听后竟哈哈大笑。

结婚后,每年过年都要和爱人孩子跟着公公婆婆回农村老家,这是一个有近30人的大家庭,上有八九十岁的爷爷奶奶及叔叔姑姑,下有五六个孩子,河北保定农村有很多的规矩讲究,起五更、守岁磕头、放鞭炮等。过年时节正处在数九寒冬,那时候农村条件还很差,没有什么取暖设备,只是做饭时烧烧热炕,我和女儿大多是在家里穿着羽绒服抱着热水袋仍然冻得嘶嘶哈哈,可我爱人却异常活跃,到处串门热聊,每一处地方每一个人都有他亲切的记忆和故事。

到了2006年左右,老家的爷爷奶奶不在了,我们不用回老家过年了,开启了在石家庄过年的新模式。这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丰盛的年货、一家老小的新衣服、看春晚、年夜饭及来来往往的拜年,是城市过年的主旋律。后来随着通信设备的发达,人们慢慢地就不再串门拜年,打打电话送去问候就算是拜年了。再后来改为发信息拜年,有了微信后这些年微信拜年,甚至群发或发个朋友圈成了城乡老幼普遍的拜年方式。近十来年过年变化最大的就是父母公婆一年年老去,以前母亲和婆婆还能忙忙碌碌地在两边家里为我们操持过年,后来她们渐渐地退出厨房,到现在连饭店基本也去不了了,我就当仁不让地成了家里操持过年的主角。服侍父母公婆,迎接照顾北京来的女儿女婿外孙女,守着一家人生生不息的烟火气,尽可能地把家里过年的传统延续下去。今年满足外孙女来海南过年的要求,第一次离开家来外地过年,所以顿生无限感慨并有时间记述下来。几十年无论在哪儿过年,我特别在意并始终保持不变是卫生大扫除、贴春联、买新衣服和鲜花以及一桌子的年夜饭,这些传统我认为是过年的标配和必须,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让自己尽可能地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仪式感。

不同年代的年节有不同的过法,不同年龄的年节也有不同的感受。写到最后我竟觉得我的这篇《过年》,岂不就是百姓生活发展变迁的缩影。所以,我满怀激情地期待着,未来的每一个年节都能岁月静好、时光安然。(文/尹爱东 2023年春节于海南陵水 文章略有删减)

责任编辑:杜船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