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文旅+

纪实报告 |沙河为鉴(下)

2023-01-17 18:55:00 来源:颍水之湄微信公众号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以河为鉴,可以知顺逆;以河为鉴,方能行久远。

——题记


4.要想富就得先修路

东安太庄村,地处行唐县和曲阳的两县交界地带,属山区丘陵地貌。

曾经郁郁葱葱的山坡地,常年处于半废弃状态,乡亲们靠天收入,多种些荞麦、谷子等耐干旱作物。遇到好年景,勉强维持个温饱,遇到灾年,只能等着吃政府救济款,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

乡亲们何时才能脱贫致富?镇里头疼,县里着急。

刘金国白天下地与群众一起干活、聊天;晚上到老干部、老党员家里座谈,多方寻找致富良策……

当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是国家实施的一个系统工程,其包涵有: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在公路“村村通”之前,很多农村都没有一条硬化路,全是泥土路。在晴天时,农民出行还没太大的影响,但到了下雨下雪天,道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出行困难……

“要想富,先修路”,经过深入调研,刘金国决定从修路打开突破口。他一趟趟跑县里的交通局,说情况、打申请,交通局给予大部分资金支持,但剩余的五六万元资金,要村里自己解决。

项目批下来了。虽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还欠着一屁股窟窿债的东安太庄村,却是一件难事。政府补贴一时到不了位,五六万元怎么出?刘金国召集村干部开会,他说:“村两委班子带头,我先拿。”刘金国一下子拿出4万元。其他班子人员也纷纷解囊,大家凑了2万元。

看着大型机械动了工,乡亲们第一次对村两委班子有了好感。

于是,大家纷纷出义务工……一个多月后,一条长约3公里,宽4米的水泥路直通232省道,成为连接东安太庄村和外界的桥梁。

这件事儿,刘金国干得漂亮,也深得民心!

东安太庄村要脱贫致富,就得发展特色产业。

刘金国拿着丘陵上的土样,找县林业局、找河北农大、找省农林科学院,对土质进行化验,并把农业专家李保国、孙建设、冯建忠、曹克强等人都请来了。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长期扎根在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第一线,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被人们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孙建设,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全国首席苹果专家,率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度规模经营的苹果省力化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新模式,把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观念,进贫困山村……

经过实地勘测,农业专家们一致认定:丘陵上的土质相当适合栽种果树,特别是苹果树。“将来可以在这里建综合试验站、搞一个苹果示范基地,在基地培育苹果新品种,让人们在不同时间都能采摘到新鲜的苹果!”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主管科研副所长冯建忠说。

“丘陵上缺水,树怎么能活?没有路,人怎么上去?根本不可能嘛!”专家们又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现实问题。

刘金国想了想说:“李老师、孙老师,你们给我点儿时间,问题怎么解决,我10天内答复你们,我保证在3个月内把路打通,如果我办不成,我不当这个书记了!”

对方说:“好吧,那我们等你电话。”

专家们走后,村里人都说刘金国吹大话,专家都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难道他能解决?

2012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冯建忠研究员在行唐试验基地

刘金国召开全体班子会,商量决策。最后决定,先规划出一条上山路线,需要在哪里修路,先用铲车和推土机推平出来。

“全体干部都上山去盯现场!谁要阻挠,你们不要和阻挠者硬碰,让他们到村大队找我,我在这儿等着,一切由我处理。”刘金国对村干部说。

果真有来找事儿的,刘金国耐心解释:占了谁家的地,咱们都给记着,都会按国家政策给予补偿,咱们争取三五年内让大家收入翻一番,让全村人都富起来,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有的人思想工作能做通,有的人却一直做不通。对于胡搅蛮缠者,刘金国不急不恼,陈述闹事的严重后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明利害,产生威慑。

乡亲们都说,刘金国身上有一种“威”,不怒自威!

这个“威”,是他长期以来在群众心中形成的威望和威信,也是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威严。

一条宽4米、长6000米的环坡路很快硬化了,为每家每户打开了果树种植、规范管理的通道……进村条件的改善和田间道路的硬化,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5.打井兴水,吃亏也要干

路的问题解决了,浇水的难题又摆在面前。

老百姓种庄稼,土地是乡亲们的命根子。历史上的东安太庄村系大沙河沿岸村,河岸的庄稼从来不用浇水。2004年以来,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沿岸2000多亩良田,变成了靠天吃饭的“闹心田”。

河北农业大学、省农林科学院等部门,以最优惠的价格为村里提供了树苗。

第一年,东安太庄村就种了六七百亩苹果苗。浇水问题,村民使用最原始的人工操作解决,拉水上山,再一棵棵手工浇灌,跟伺候孩子差不多。

“为了让乡亲们能种上庄稼、有饭吃,打井兴水,吃亏也要干!”

刘金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带头从家里拿出1万元,班子其他7名干部每人5000元,筹得4.5万元,找来专业打井队,在村东打了4眼井,铺设1000多米防渗管道,先期解决了500亩的浇地难。之后,他先后找到林业、水利部门争取项目资金23 万元,打井11眼、铺设防渗管道5000多米、建扬水站7座,彻底解决了2000亩河滩地和南、北荒坡果园的灌溉问题。

作为县重点扶持的贫困村,2006年以来,刘金国和村干部们争取到各类扶贫资金400多万元,打机井、硬化路面、铺防渗管道、建扬水站……一件又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街道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村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建起来了,村民文化广场也有了。

谈及刘金国带领下的村委班子,村民刘全保由衷地说:“金国这人有能耐,组织部门更是慧眼识人。有这样的村支书,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分,发展‘安太苹果’,我村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刘金国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国家给了这么多富民政策,一定要用好,用到每一位老百姓身上,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决不能含糊,要干就干好!”

2018年10月25日,中联部协调非洲国家智库学者代表团到东安太庄村考察调研

说起刘金国,苏祖辉对他的评价是“执行力强”。

苏祖辉,男,1977年10月生,湖北钟祥人,原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二局朝韩二处处长,2019年8月底受组织委派,到东安太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基层工作比想象中还要难,一个执行力强的带头人,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因素!”苏祖辉说。

——这或许是苏祖辉任驻村第一书记后,感触最深的体会吧!

6.荒山坡种出“金苹果”

东安太庄村大部分是丘陵,也没有区域优势,发家致富的出路在哪里?

刘金国整宿睡不着觉,早上四点钟就骑上摩托车南岗、北岗地转,光秃秃的荒坡岗、脚下乱草丛生的沟坎“刺”醒了他:荒坡变成摇钱树,乡亲们才能富。

“要想破解穷根子,还得从荒坡上做文章。经过多次勘察化验,这里的土质富含苹果栽培七项最优环境条件指标中的六项,同时这一带地下水资源丰富,靠近养殖小区,有机肥源充足,相邻3个村加起来两万余亩荒坡,可以成方连片规模发展,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冯建忠告诉他们。

“给乡亲们办好事也不容易!”刘金国回忆当时的情形,这个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村民们的强烈反对。“以前村里乡亲们大都种过苹果树,也尝到过甜头,后来由于品种退化,挂果少、卖不上价钱,陆续把苹果树都砍了。这回再让种苹果,有的村民想不通,多数持反对意见和观望态度。”

根源找到了,路子也有了,但乡亲们的旧思想不好转。

刘金国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早年间也曾有人在山上种植过苹果,但产量小又卖不出去,不得不把苹果树当柴烧了。如今又要种,要重蹈覆辙吗?

“咱村以前也种过苹果树,太累又不挣钱。这回再种,是不是白忙活一场啊?”村民刘永强质疑说。

刘金国当场表态:“我负责到底,赚了是大家的,赔了算我的!”

“干部干部,就是干事的部队。干事不是本事,干成了事才是本事!”这次,刘金国和其他7名村干部统一思想:带头干!一名村干部包2个生产队,一家一户做工作,村集体无偿给修路、打井、扒坡,免费提供树苗,全程提供技术指导。

“光说不干,喊破嗓子也是白搭!”为了让大伙儿重拾信心,刘金国使出了连环招。“第一招,我们就是把苹果专家请来,给老百姓上课,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第二招,就是党员干部带头,起示范作用;第三招,就是我们拿出20万,给老百姓免费发送树苗,引水上山。”

随后一连串的组合拳,更是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发展林果产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

2009年,苹果树在东安太庄村700亩地上扎了根。

凭着一腔热情和执着,刘金国说服了全国首席苹果专家孙建设教授,他们决定把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示范基地建在东安太庄村,并且引进“苹果矮化砧宽行密植高效栽培”技术和“双矮化三优”(优良砧木、优良品种、优良配套栽培技术)苹果新品种。省果树研究院无偿配套了价值4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还有多位苹果种植管理的专家教授作为该站的“岗位科学家”,河北农大无偿配备了割草机、打药机等机械化苹果种植专用设备……

在村南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体系综合实验楼上,刘金国建起了一个观光台。站在台上环顾四周,高品质的标准化果园一览无余。

刘金国说,他最喜欢金秋时节,不仅仅因为这个季节里的硕果飘香,更因为他喜欢看到乡亲们带着丰收喜悦的笑脸……

无数个清晨,刘金国披着晨霭、踏着露珠儿,检视着乡亲们的千亩果园。

“依托国字号基地的技术支撑,以后我们的苹果管理将全部实行机械化!”提起下一步的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刘金国信心满怀。

7.“跛脚村官”的福报

刘金国常说,分能吃饱、合能致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老百姓吃饱饭问题;而脱贫致富奔小康,则需要大伙儿合起来干事。他多次组织召开“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一起商讨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怎样带领全村百姓发家致富。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他率先提出了成立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两委+合作社+苹果产业+果农”的模式,实行专业化种植。

刘金国说:“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产基地,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产品。依托河北农大、省农科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合作社对果树进行统一管理,为种植户提供管理技术。我们还结合实际,探索出‘六统一’的管理方法(统一修剪、统一施肥浇水、统一疏花疏果、统一套袋、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采摘),指导种植户科学施肥、用药、浇水和防治病虫害,从而确保了苹果的品质。”

安太庄果园使用的肥料全部是农家肥,苹果基地50—100米之间,安装一盏杀虫灯,树干上统一抹粘虫胶,地下、空中的害虫全部纳入通杀范畴,确保苹果全程处于无害化种植。

刘金国介绍说:“为种出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无公害苹果,合作社统一组织进行人工除草,不用除草剂;使用的肥料是牛粪、生物有机固体肥、灌根肥和叶面肥,不但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均衡了微量元素。这样一来,苹果的质量安全就得到了保证。”

早在2011年,邻村西安太庄注册了一个“安太”苹果商标。但由于该村缺乏致富能人带动,苹果品质一般,没有发挥商标品牌效应。

刘金国觉得“安太”品牌寓意好,不能就这样废了。于是,就将“安太”商标从西安太庄村买了过来……

2012年,东安太庄村苹果基地被省林业厅列入省级观光采摘果园、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首批水果(苹果)标准化果品种植示范园,并获奖金50万元。同年,“安太”商标被河北省工商局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全村已种植苹果2800亩,“安太”苹果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全部达到无公害要求。2014年9月,“安太”苹果在18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2015年9月,在京津冀名优果品擂台赛上喜获“果王”称号……

东安太庄村的赵二臭家有4亩果园,果树都是2009年种的,2015年开始有收入。“当年挣了两万多元,第二年就达到了六七万元。”赵二臭说自己之前真是没见过那么多钱。曾经,他家是有名的贫困户,经济来源主要是地里的农作物,但因为没有机井无法浇地,所以只能靠天吃饭,每年也就收入2000多元,“现在是以往的二三十倍!”

“我们刘书记真不简单,他不仅是合作社的‘发起人’,更是乡亲们致富的带头人!”曾经的贫困户刘小五,掐着手指算起了经济账,“我家共栽了三亩苹果树,去年头一年挂果收益12000元,树下种植的药材、花生,一亩地收入也在三四千元左右,今年的苹果进入盛果期,保守估计也能净收入四五万元呢!”

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东安太庄村产业振兴的效果越来越显现,村民收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20年,通过发展苹果产业,东安太庄村人均收入7500元,2021年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

“2021年村里的2800亩已有2000亩苹果进入盛果期,总产量达7000吨,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成为河北省第二大苹果生产基地。”刘金国说,如今村里的苹果不愁卖,去年在中联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成立了安太庄园电商运营中心,入驻“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注册“安太庄园”微店,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全村苹果不到年根儿就销售一空。

如今的苹果基地,已经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金饭碗”和“绿色银行”。火红的苹果产业,照亮了村民增收路和乡村振兴路……

2020年10月,河北·行唐安太庄“苹果红了”采摘节,各地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为向上争取扶贫资金,引进苹果以外新的果种,打造环村经济林带,2013年那一年,刘金国经常开着私家车往外跑。

在一次去县扶贫办的途中,刘金国遭遇车祸,左腿被撞成粉碎性骨折,刚下床就整天架着双拐到现场指挥……落下残疾的刘金国倒是挺乐观。在他看来,“跛脚”也算是一种标志性的符号,这种符号昭示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一个曾经和刘金国一起跑运输的老伙计问他:“村里的苹果‘火’了,你这个村官‘瘸’了,你到底图个啥?”

刘金国嘴笨,憋了半天,蹦出来一句话:“咋啦?我就图咱村老百姓信得过我!

2015年10月份,贫困户王少存儿子患有嗜血症,骨髓移植需要几十万元。本就入不敷出的家庭,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家人一度想要放弃治疗。

刘金国得知情况后,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四处奔走为王少存家募集捐款。

南桥镇全体干部职工、东安太庄村村民,仅一上午就捐款7.8万元。之后,刘金国又多方筹集捐款近12万元,孩子最终得救了……乡亲们逢人便说,俺们刘书记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福报的!

“跛脚村官”刘金国的福报,来自哪里?

用他的话说就是,要为村民继续造福。

8.点亮数盏灯,照亮致富路

作为共产党员,刘金国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不变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使命和担当,也践行着“一户富了不算富,全村富裕才算数,一定要让乡亲们共同富裕,过上幸福安稳的好日子”的庄严承诺。

2015年,东安太庄村荣获“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称号。

2016年,刘金国把睿智的眼光,投向了村东的大沙河。依托“沙河水乡”景区,在沙河沿岸栽植桃树700亩、梨树600亩,村西北建起了成方连片的核桃林1740亩,形成了环村经济林带。

在刘金国的带领下,东安太庄村村民坚持走“一村一品”的富民之路,投资160多万元新建了30个温室大棚,打造以苹果、桃、梨、核桃、白草莓等果品为主的万亩优质林果种植长廊,合作种植皇菊花400亩,每年9月至11月份盛花期,众多游人前来驻足观光、旅游打卡……

为了让村里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刘金国主动跑办又为村里引进了投资18万元的“家庭手工业”项目,建起了服装加工厂、工艺品加工厂,与正定县萌宝儿服装公司合作加工生产童装,优先吸纳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到车间务工,每月人均工资达2000元左右。

2017年底,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38户、贫困人员737人,全部脱贫摘帽,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富裕村……刘金国也于当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被大家称为“致富好书记”。

走进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迎面而来是一种清新的感觉

村民不仅要富裕,村里还要“净洁美”。

刘金国带领村“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组着眼省级旅游示范精品村打造,实施了“三清一拆”行动和“四美”活动。

如今的东安太庄村,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昔日的垃圾场华丽转身为特色鹅卵石村民休闲公园。同时,立足特色鹅卵石资源优势建起了工艺品加工厂、京赞线至安太庄珍果园等4条主干产业路全面开工,为村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2020年6月,东安太庄村荣获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荣誉称号。

“2017年以来,通过分类施策,科学造林,采取‘山坡造绿、河滩植绿、主路插绿、持续护绿’等措施,经过全村上下共同努力,村域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已基本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目标!”苏祖辉介绍说。

“下一步,主要在保护村庄风水林、护村林、风景林、古树等自然植被和古民居、古建筑等,人文历史遗迹以及森林质量效益管护、生态文化发展等方面,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打造生态乡村!”

9.联合起来,抱团发展

东安太庄村的“异军突起”,让周围的村庄羡慕不已。

2019年,行唐县委、县政府将东安太庄村和南安太庄村、西安太庄村一起,成立了安太庄联合党委,刘金国任党委书记。他要带领三个村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绘就更加辉煌的蓝图。

在原来“一坡一果(苹果)”“一滩一花(皇菊花)”基础上,刘金国又进一步发展“两红一金”(即苹果、红薯和皇菊花种植)的多元高效农业产业格局,种植苹果、桃等9000余亩,皇菊花400亩、红、3500余亩,走出了一条以特色种植为主,冷链运输、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生态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2021年,东安太庄村顺应国家土地“非粮化政策”,引进薯你好(行唐)农业有限公司,流转村东原来群众种树的地块1000亩,大力发展有机红薯种植业;2022年,拓宽苹果基地道路2000余米,彻底解决了采摘季节行车难的问题;之后,又联合安太片区其他村,申请开展优质油料作物高油酸花生种植试点,实现苹果花生套种,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让村民实现一块土地双份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

“乡村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反复探索摸着石头过河!2019年,东、西、南三个安太庄成立联合党委后,我们开始把三个村放在一个盘子里共同谋划,按照‘四个不摘’‘三落实一巩固’要求,依托‘两红一金’三大富民产业,科技兴农,带动周边3个村庄特色种植业与旅游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让产业富民兴村可持续、有保障,着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让我们的乡村更加有看头、有赚头、有盼头!”

“在刘金国的带领下,安太庄产业示范片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依托7000余亩苹果、400亩皇菊花、3500亩红薯、27个蔬菜大棚,建设沙河水乡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反季蔬菜种植基地和安太蟠龙坡研学基地,初步形成‘一花一果三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南桥镇党委书记康同乐说。

“安太庄党委团结一心、谋事干事,组织开展了产业振兴大讨论、乡村新型农民夜校学习、基层组织建设‘提质攻坚’、党员干部分级考评、建设农村优秀人才服务站等一系列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带头人、优秀技术人员和优秀网络销售人员,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10.沙河为鉴写担当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

2019年5月,河北省政府发出通知,批准包括石家庄市赞皇县、灵寿县、行唐县在内的1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兴隆县等3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东安太庄村按照‘党建强村、产业富村’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实施以特色种植为主,冷链运输、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生态旅游建设项目,推动农户增收、林业增效、生态增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为行唐乡村振兴事业树立了标杆!”行唐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旭光介绍说。“刘金国是一个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大干,且能干好的领头人,成绩面前不止步,困难面前不退缩,持续打造宜居宜业的‘花果安太’,趟出了一条丘陵地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生活富裕是目的,产业兴旺是难点!结合我们村来看,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夯实基础不放松。”刘金国满怀信心地憧憬着,“下一步,我们将在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安太庄片区规划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一品带一村、带一镇的产业发展模式,力争将苹果产业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按照刘金国的设想,紧紧围绕“一水系、三园区、四村落、五采摘、六湿地”的思路,将东安太庄村苹果基地拓展到其余两个村和北龙岗村,打造15000亩以上的苹果基地。“锚定强村产业,夯实振兴基础”,与省农科院、河北农大专家结对,建成了冷库和游客中心,着力发展融合产业;围绕“安太苹果、红薯、安太皇菊”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园区,推行“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谋划延伸深加工等产业链条,深入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及衍生产业,积极推进综合公共服务区、菊花体验康养区、有机农业生态区、农产品加工仓储区、亲近自然游乐区、创意文化旅游区等“六区”建设,将农户纳入园区特色产业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更多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不仅要撑起村民的“钱袋子”,也要让村集体的“聚宝盆”丰盈起来。

桃花粉、梨花白、苹果红、菊花黄……满目的色彩和芬芳,令人陶醉。

这就是“美丽乡村”的色彩,更是刘金国为东安太庄村振兴谋划的最美远景!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刘金国在人民大会堂门前留下珍贵的瞬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由于工作突出,刘金国2006年以来连续10年被行唐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十佳百颗星代表;2010至2012年,被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先后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全省脱贫攻坚奋进者”“精准扶贫带头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河北省乡村振兴‘领头羊’”等荣誉奖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胸中有党、心中有民,工作面前不推责,困难面前不畏难,挑战面前有胆略,风险面前敢担当——这就是“跛脚村官”刘金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村东那条日夜流不休的大沙河,鉴证了她身边发生的故事,也见证了那些“追梦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一河清水,日夜向东流。上可鉴日月,下可润民心……

11.尾声,不是结束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魏徵的铮铮谏言,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徵病死后,唐太宗十分伤心,也时常想念魏徵。他感叹地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是一面“正衣冠”的镜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先辈,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未来,也定然是这样!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决不会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是立党的初心使然,更是向全世界宣告的庄严承诺!

梦想激扬,初心不忘;继往开来,征程豪迈。从驻村帮扶到精准扶贫、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没有等来的财富,只有干出的辉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绝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斗,今天出了个刘金国,明天还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赵金国、钱金国、孙金国、李金国……

乡村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岁月如歌,岁月如河。

河水裹挟着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冲刷着两岸,也冲刷着思潮。清凌凌的沙河水,从来不曾干涸,年复一年地滋养着革命老区人民的心田、荡涤着他们的灵魂……河滩里的脚印,可能很快就会消逝。然而,一支支团结奋进的“追梦”之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

以河为鉴,可以知顺逆;以河为鉴,方能行久远。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我们,都是追梦人!(作者:西河柳)


责任编辑:闫德见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