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大社镇 探宝冀南民居“活化石”

何家大院西大门

 

苏家祠堂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 刘 萍)太行山蕴藏着数不尽的自然宝藏,峰峰就以盛产煤、铁、瓷土、铝矾土等矿藏声名远播。但你可能想不到,在峰峰矿区境内,太行山的深处,还蕴藏着一座历史文化宝藏———大社镇,探宝冀南民居“活化石”。她虽名不见经传,却特色独具,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冀南文化的风韵犹存;当你走近她,与她静静地对视,就会看到她曾经的繁华与时光流过的痕迹。

穿越峰峰矿区的白色烟尘,我们到达了冀南的世外桃源——— 大社镇,这里山清水秀别有风情。镇政府的大院里,一棵120多年的古槐郁郁葱葱,映衬着高大的红砖楼,在刻有五角星的尖顶苏式建筑风格的石门楼上,驻留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光阴。在宽敞的镇政府办公室里,记者翻阅着大社镇评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资料,厚厚的一大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从“冀南名庄园”何家大院到有“小响堂寺”之称的石窟寺水浴寺,从写满苏氏家族荣光的苏家祠堂到带着民间烟火味的面塑艺术……“走吧,还是眼见为实,去看看那些文化瑰宝吧。”峰峰矿区区委外宣局局长何旭丹拉上我就往外面走,要我见识见识大社深藏不露的美丽容颜。

冀南民居的独特标本

“北至洺河川,南至漳河边,要数庄园好,武安何老先。”当地的顺口溜儿朗朗上口,传唱至今。就在大社村西北角矗立着这样一处百年庄园,名叫“又一村”,也称何家大院,主人何芝瑞,又名何老先。大院共有26个院落,500多间房屋,规模壮观、风格独特,被誉为“冀南名庄园”。

何旭丹说,大社曾隶属于武安,后归入峰峰矿区。何旭丹是土生土长的峰峰人,她说,自己曾到过山西的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晋风晋韵风格不俗。但是看了家乡的何家大院,很温暖,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河北特色,有家的味道。

尽管做了很多铺垫,尽管无数次畅想过它的样貌,但是面对巍巍然扑面展开的500多间雕梁画栋的民居时,我还是被震惊了。何家大院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到光绪中期。何老先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大地主,因治家有方,中年时已拥有土地6000余亩,成为当地首富。他几十年延续不断地扩建庄园,到他晚年时,何家大院已蔚为壮观、赫赫有名。

何家大院俨然是一座守备森严的城堡。周长400米的高墙将它与村子里的其他民居隔开,北墙六米多高,没有留大门,仅留一个小口进出,整个庄园远远望去似铜墙铁壁。东门翘檐抱厦,五级石阶,青石狮头大门墩、高门槛、宽门框,显示着曾经的显赫。令人称奇的是大院里的大影壁,高三米,横长六米,绘有砖雕山竹图案,精致宏阔,气度非凡。

我们推开大院南门,门不高,看上去却像一般殷实的农家门楼,但一块砖雕牌匾却显出这座院落的与众不同,牌匾上书“又一村”,据说是何老先取的名字,取其规模宏大,堪称大社村里的又一个村落之意。

南门三面门洞全用砖石砌成拱圈式,宽阔、厚实、坚固。门洞上方建有箭楼,楼屋四面开有瞭望窗和枪眼,以备防卫。庄园内的院落之间留有五尺宽的通道(也叫马道),通道内备有楼梯可达房顶。从某一院落进去绕通道登上屋顶可到别的院落。通道的设置,既可方便防卫和逃逸,也可防范火灾蔓延连烧。庄园外围屋顶沿外墙全部砌有带枪眼约三尺高的砖“栏马”,若遇敌情,护院枪手可登房凭“栏马”御敌于城堡之外。

何家大院处处透露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何家大院的传人历经五代,世代以经营土地为主,但是何家并不像土财主一样贪图物质享受,而是很注重文化投入。”峰峰矿区响堂山石窟管理处副研究员赵立春带我们来到大院的书房院前介绍说,何家有自己的书房书院。何老先本人饱读诗书,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乡绅。他的儿子何兑清曾考秀才未第,后潜心研习中医妇科,成为当地名医。他的侄儿何绍先(小名何四季),更以秀才进身,曾做过河南某县的问官(即主簿)。“出过秀才的何家,其庄园建筑上处处彰显着文化品位。”

庄园中间一条近三米宽的东西向小街把大院一分为二,将南北几座院落隔开,形成门洞“对面笑”的建筑格局。行走在庄园小街上,当年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面恍然浮现,想当年,这里应该是一座家族式的和谐大院吧。

在小街南边建筑群之间的空地上,坐南朝北建有一座戏台,据说每逢婚丧嫁娶或逢年过节,戏曲歌舞便在戏台上隆重上演。这一文化景致,不仅丰富了庄园的生活,也提升了大院居民的文化修养。

信步登上一处二层楼的房顶,远眺大院全景,气势宏伟,流光溢彩,而于大院深处,又机关暗设,攻守进退自如,这种罕见的建筑设计确实是一大奇观,也是冀南民居的独特标本。赵立春感慨道,“庄园的建筑尺寸,亭台楼阁的向位、高低错落的照应,匾额刻绘,花草植被以及后花园的景物配置等,涉及到了美学、民俗学、建筑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文化内容,堪称‘冀南民间文化的大观园’。”

水浴寺守望者

大社镇寺后坡村西南200米处有一座古寺,名曰水浴寺,只听名字就令人向往。面临山溪,西望瀑布,微风吹动,细雨而沐——— 水浴寺的名字来源于此记载。想来水浴寺的美自然离不开水。车子颠簸着,尽管面前尘土飞扬的景象与水浴寺的历史记载迥然不同,但我们还是满怀着希望追寻。

“到了!”赵立春招呼着我下车,迎面是一个不知名的采矿场,隆隆的机器声,震耳欲聋。不远处的半山腰,有一片庙宇。我们相互扶持着爬上去。铁门紧锁,旁边一方石碑上书“水浴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我们正琢磨着如何进入,只听一声咳嗽,才看见不远处有一位脸色黧黑的老妇人端坐在马扎儿上怒视着我们。

“我们是来采访的,能进去吗?”说明了来意,老人引着我们进去。这才知道她就是十几年来水浴寺唯一的义务守护者。“王大妈,最近有新伙伴了?”赵立春问道。我这才发现老人身边有一只小花狗一直跟随着。赵立春说,这位王大妈是附近村的村民,今年快80岁了,十几年来独自一人守卫着水浴寺。突然,院里一块当饭桌用的石碑引起我们注意,上面字迹隐约可见。“泼点水吧。我们看看写的是啥?”我们呼唤着大妈,她却绷着脸说,“哪来的水呀?我已经几个月没干净水喝了,一桶水要卖35块钱呢。”赵立春说,这里早已不似从前了,泉水没了,山也被开发了,喝水很困难。我为自己的唐突愧疚万分,也为老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十几年如一日执著坚守而敬佩感叹。一会儿,大妈端来墙根下的半盆洗过东西的水泼上来,石碑的落款立马清晰显露出来:“大清乾隆×年重修碑”。

水浴寺倚于太行支脉鼓山东麓,群山环绕,与鼓山西麓的北响堂山石窟寺隔天宫峰东西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山石窟寺小,故得名“小响堂寺”。“水浴寺的石窟艺术可了不得,三个石窟中西石窟保存最好、历史最久、石刻最精美,在某些方面丝毫不逊于北响堂山石窟艺术的风采。”赵立春说。

我透过铁栅栏望过去,整体开凿于鼓山石壁的西石窟的确令人惊叹,在窟内正中雕有通向窟顶的长方石柱,柱子与窟壁之间形成一两米宽的“隧道”,以供绕佛礼拜。石柱四周和石窟内壁,均雕满了千姿百态的佛造像,煌煌然,蔚为壮观,俗称“万佛洞”。“这个石窟始凿于北齐,唐、宋均有续凿,基本能反映这几个时期石窟艺术的历史演进。”赵立春介绍称。

距离西窟前约十米偏西处,供有水浴寺祖师妙用禅师的墓碑,历经风雨洗礼,碑文依然清晰可见。千百年来,妙用禅师似乎一直在静静地注视着水浴寺。

“水浴寺的营造年代为北齐武平五年(公元574年),是北齐鲜卑族遗留下来的重要佛教遗迹,窟内雕刻的大量身穿胡服的人物形象,对研究鲜卑族的历史、生活习俗、宗教崇拜、服饰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赵立春说,水浴寺石窟开凿至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虽经历代王朝的多次修缮与扩建,但也屡遭破坏,不少佛造像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拨款出资用于维修与加固。近几年,水浴寺又渐渐恢复了昔日的风貌。每年四月初八庙会之日,方圆几十里前来祈福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峰峰民间特有的一道风景。

匆匆下山,回望千年古寺,那幅图景让我终生难忘:在古刹断壁残垣间,一位八旬老妇和一只小花狗相依挥手相送的剪影。一刹那,我的鼻子发酸,眼睛发湿,同行人也都默然无语。

苏家祠堂的精神传承

大社镇庄里村,村子不大却格外别致。远山、近水,田园、古建,黄狗、老翁一切和谐如歌。

正想打听苏家祠堂怎么走,一位老翁推门出来给自家门前的菜园子浇水。他主动招呼我们并给我们带路。老人姓王,庄里村为数不多的苏氏家族之外的外姓人,今年78岁,步履轻盈,带我们穿过散发着淡淡花椒清香树枝掩映的小街,迎面便是苏家祠堂了。说是祠堂其实是一座大宅院,雕花门楼、高大的影壁、青砖院落,都诉说着它曾经的传奇。“这是苏家北门苏成金的老宅。”老王头介绍说,这宅子得有100多年了,有十几个院子,不过房子多是包砖砌起来的。透过破败的门楼望去,几个大院尽收眼底,与何家大院建筑形式相仿,不效晋风,也不照搬京韵,而是自成一体,古朴典雅,朴实厚重,尽显冀南风情。

苏家祠堂是苏氏家族的精神集结地,更是苏家荣光的见证地。“苏氏家族的历史很长,先祖苏敖自明中叶到庄里村定居,经过一百多年的生活与繁衍,到清代乾隆年间,家业和人口发展到鼎盛期。到现在已历20代。苏氏家族分北门、东门、西门、南门四大股。清代乾隆年间,东门族内又出了文武秀才,整个家族的地位和声望在本村以至周边村落一带都是较高的。”赵立春介绍说。“现在还有人住哩。”老王头说着引我们推开一个院落的门。正屋已经颓然倒塌,裸露出房梁,杂草丛生。一位老人应和着从西屋里走出来,她就是苏成金的孙媳妇张老太。老人穿着朴素,屋内摆设简陋。问她为什么独居在这里?她羞赧地说,“孩子的好房子住不惯,还是老屋住着踏实、习惯,这毕竟是苏家的根啊。”张老太也是本村人,儿时就在这里长大,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也是在这里度过的。我想一定是记忆留住了她。78岁的老人,独自守望着这片荒废残破的苏家祠堂。但她说并不孤单,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她的记忆,曾经的时光和人,时时就在她身边,一不留神儿还和她说话聊天呢。张老太说,“现在政府很重视老宅子,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盼着早日重修一下,让更多人都来家里坐坐。”朴实的语言、真诚的心意,令人感动。此时,她与老王头开着玩笑,说起自己的丈夫和祖辈,仿佛时光又回来了,我分明看到她爬满皱纹的脸庞闪过青春的光。

我终于懂了,不管是水浴寺的王大妈,还是这位张老太,她们的坚守并不孤单,守着心底的信念和不为人知的理由,在简陋的条件下执著地、丰盈地生活,让人心生敬意。离开苏家老宅,徜徉在庄里村的街头,处处见古宅,家家有古意,突然一座民居吸引了我的目光。门前四位老翁对坐拈牌,怡然自得。橙黄色的门楼,一对儿黑色的麒麟雕刻分别镶嵌在门墙两边,推开门,院子干净整洁,院子里有两棵石榴树,树干得有两三米高,从石榴树的高度,就可以推断这家宅子也是有年头了。一位清瘦的八旬老太太说,这两棵树100多年了,具体时间不知道,得问问老头子。我们凑近牌桌,寻找主人,其他三位笑道,“老苏,讲讲吧”。82岁的老苏打开话匣子,又讲起了苏家的荣光。

庄里村苏家祠堂记载着冀南苏氏家族的历史,同样也彰显着苏家的家族精神。闲情怡然,壮志凌云,和气致祥……如今,庄里村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匾上都刻有大字,与其他地方的民居牌匾迥然不同,一路看来,我品出了它们的不俗——— 闲云野鹤,超然世外的处事态度。这可能是苏家秉承的家族精神吧。

【责任编辑:赵彤】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