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原创栏目

美文欣赏|一刀一刻一世界——走近和红茹大师

2024-04-03 18:07: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在石家庄学院安排的社会实践教学中,我有幸来到曲阳雕塑研究所艺术馆,见到了工艺美术大师和红茹女士。同行的老师向我介绍说:“这就是咱们的和红茹大师。”出乎意料的是,和老师面带微笑,十分和善地说: “我可不是什么大师。”和她交谈,的确感觉到如邻家阿姨的亲切和温暖。

和红茹,汉族,1990年毕业于河北曲阳雕刻学校,曲阳石雕市级非遗传承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能工巧匠;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图为和红茹作品。

和红茹擅长古代仕女雕塑。一直在寻求和探索最适当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表现古代的女性生活,用她自己特有的细腻、柔和,将女性优美的形态和独特的气质展现出来,并结合现代审美,使作品简约而富有神韵。经过30多年的学习和摸索,创作出许多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可人、飘逸脱俗气质的优秀仕女作品,并获得各项大奖。其中,《李夫人》获得首届河北省泥塑大赛“艺术家部落杯”金奖、《知音》荣获首届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石雕石刻艺术品类”金奖。在第二届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又获得了唯一的金奖、其系列作品如《千娇百媚系列》的《四大美女》《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琴棋书画》获得“百花杯”金奖。

一方水土一方人

和老师小的时候,村子里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庙会,在此期间村子里会出资请来一些艺人唱戏庆祝,虽然那些南腔北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很难听懂,但小时候的和老师还是带着期待去凑一凑热闹。 尽管听不太懂,但是艺人们精致的脸谱装扮、华丽多彩的服装造型,让和老师“目眩神迷”,等到庙会结束,她会把头脑中艺人的形象勾勒在纸上,反复描绘,天知道这给幼年和红茹带来了多大的快乐。

正是这一看似寻常的童年乐趣,在内心深处播下了艺术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积淀,当初的这粒种子也逐而渐之地长成了参天大树。初中毕业后,和老师做出的选择是报考曲阳雕刻学校。生活在雕塑之乡,雕塑的种子不知不觉就深埋心中。在和老师自述这一经历时,我们不得不从内心发出感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春去秋来技艺成

报考了曲阳雕刻学校,这也是和老师开始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的标志。春去秋来,3年的时光转眼飞逝,从接近邻县的下河村到曲阳县城,这15公里长的一段省际公路见证着她的艰辛与不懈的努力,在这段时间中,每一件作品的完成和每次雕刻技艺的自我突破,都记录着和红茹内心的喜悦和满满的成就感。用和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看着自己亲手打制出来的石雕,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满足感。”

图为和红茹作品。

有了坚实的石雕功底,再加上自己不断的琢磨与实践,无论是线条、比例还是造型,她都做得十分到位。1998年在北岳庙举办的“石木雕刻艺术节”上,和红茹与其他同学创作的仕女作品同曲阳的传统题材——佛像、观音、瑞兽等作品相比,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艺术节过后,这些仕女作品都被抢购一空。

从曲阳雕刻学校毕业以后,和老师同其他的毕业生一样,也留在了校办企业开始从事石雕行业。和老师有两个弟弟,作为家里的老大,她有责任、有义务来承担起养家的大部分重担。所以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做石雕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2000年的时候,她随大弟弟来到临县的一家铸铜厂,从事泥塑模型制作,从此开始了她的泥塑之路。做石雕是“减法”,而做泥塑却是“加法”,这让打了十几年石雕的她有点不适应。不过在做了两件模型之后,和老师便找到了做泥塑的感觉。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和老师并没有维持太长的这种生活。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为别人做模型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做,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儿。和老师真正想做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之中,给作品赋予灵魂。所以,在日后的闲暇之余,和老师开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把儿时喜欢的古代女性、和老师本人还有艺术合三为一,全都融入黄土之中。“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财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才能使中国的传统雕塑发扬光大。所以,我一直坚持做传统雕刻。”和老师微笑着说。随着曲阳雕塑产业的日益壮大,雕塑从业人员技艺的不断提高,和老师在传统泥塑制作方面的技艺日臻完善。就这样,一件又一件的芊芊玉女从意念里走出,来到了这个真实的世界。

“凡事都要有准备、有计划、有追求。”和老师是抱着参与心态去参加比赛的,她想知道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雕塑,自己的作品到底在圈内有多少人能够认可。但是,上天厚爱凡事有准备的人,不会让她的努力付诸东流。参加大赛前,和老师对作品 《李夫人》 的制作可谓是经过了仔细琢磨,如何让古代侍女形象更具现代气息?神韵与工艺之间要如何艰难取舍等等一系列的设计她都经过了仔细推敲。就连那首 《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描写的意境,如何与人物形象完美地结合起来,她都考虑了好久。尽管她说这次获奖是个意外惊喜,但对于辛苦付出、 技艺功底深厚的和老师来说确实是实至名归。

道同者而相为谋

和老师的生活琐事渐渐少了,个人可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工作之余,她经常和雕塑研究所的韩营祥、刘保雷、王昭辉、弟弟和海龙等雕塑艺术家在一起,喝茶、聊天、谈艺术创作、说人生经历、聊艺术思潮……渐渐地,将古代仕女同现代风格结合在一起的念头在她脑中萌生,从此,她开始真正地把兴趣爱好和艺术作品结合起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让大众喜欢、被市场接受是她创作作品的最初目标,也是最大动力。“只有赢得了他人的肯定,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也是让我最高兴的事儿。”同时,在和老师的言谈举止中,都能让人感受到:她并不是为了做某件作品而进行创作,而是因为孩子大了,生活琐事少了,她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一件又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她会完全没有时间概念、一心一意、一遍又一遍地审视、修改。尽管有些作品别人已经非常满意了,但是和老师还是要对它们进行回炉重造,有一件作品重做了3次,才达到了她想要的理想状态。

人这一生,会面对许多个十字路口,本来与你同行的人在十字路口和你分开,但也没有关系,因为还会有一批人会和你一起走上同一条道路。当初与和老师一起在雕刻学校的女同学有15个,但是坚持到现在依旧做雕塑的也就只有两三个了。在曲阳,与和老师一样从事雕塑创作的人非常多,彼此相处得都十分融洽,联系也非常紧密。于喝茶聊天间进行交流,彼此也能借机查漏补缺、增长见识、激发灵感,这对提高大师们的创作水平无疑有很大帮助。

图为和红茹作品。

和蔼亲切邻家阿姨

初到曲阳雕塑研究所,好奇的我看见桌子上陈列着《果仓》《印象湖》这些马腾原先生的知名作品,之后竟然在此看到了马腾原先生本人,后来才得知,原来和红茹与马腾原先生是夫妻。在采访中和老师提到,真的要感谢丈夫马腾原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她的言谈举止中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感。

和老师热情地招待我们,给我们沏茶,这也是一次让我很难忘的经历。沏茶的方式、 流程、所用的工具,也让我体验了一把艺术家们的生活与娱乐方式。那个时段,感觉一切都那么高雅,气氛是那么和谐,这也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了幸福就是每天都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好奇地问道:“为什么这《印象湖》一边高一边低呢?”和老师告诉我说,这是为了让水排出去。还指向桌子下面,让我往下面看。这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小东西,像一座小山但是又有好多个洞,上面有烧剩下的余灰。和老师告诉我们,这是马腾原先生自己弄着玩的,可以放倒流香,和红茹还特意为我们找来了倒流香,让我们看个究竟。点起来,果然烟气是向下走的。与此同时,和老师还不忘给我们续茶。

时间总是急着向前奔跑。无奈时间过得太快,与和大师的交流很快就结束了,但这无疑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还有值得思念的和红茹老师。借和红茹老师网络留言作为本文结尾:“最开心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赚到了多少陌生人的信任,久而久之成为朋友,并且一直信任你、支持你、选择你,这是用钱也买不到的人格魅力!”(作者:陈思 指导老师:周秀菊、杨洲)


责任编辑:杜船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