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原创栏目

勤劳的见证 智慧的结晶——-----《世界农业遗产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列丛书》品读

2022-08-07 17:33: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从崇礼参加河北省文化和旅游智库成立大会回到省城,就收到涉县老朋友贺献林同志寄来的三本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研究成果--------《梯耕智慧》《梯秀太行》《梯馈珍馐》。这是我一进家门收到的第一件礼物,且是一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而自豪的礼物,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梯田,是在山地丘陵坡地上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的农耕田地。中国梯田修筑和耕作的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广西龙脊梯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河北太行山区涉县、沙河、邢台的旱作梯田是不同类型的代表。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涉县旱作梯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赵简子屯兵耕种的时期。经历代逐步修建发展,元、明、清三代开发垦筑,形成了相当可观的规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涉县人民响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号召,整修梯田、扩大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涉县人民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治山修田不止,使旱作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提高,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农业系统不断完善。
现存的涉县旱作梯田核心区包括3大片区46个村,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旱作梯田面积35万亩,分25万余块,每块梯田平均面积0.14亩,土层厚不足0.5米。石堰高的达7米,低的1米左右,石堰平均厚度0.7米,每平方米石堰大约有160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垒砌而成,每立方米石堰大约需400块大小不等的石块。涉县旱作梯田的石堰长度近1.5万公里,高低落差近500米。在一座座山岭上,层层梯田从山脚盘绕至山顶,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之作“中国的第二长城”“世界一大奇迹”。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中国古人的至理名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代的涉县党委和政府,有一群执着而智慧的人,坚持多年矢志不渝地努力,将祖先留下的旱作梯田的文化成就、建造技艺、耕作成果编著成书,把涉县人民勤劳的故事,智慧的创造,讲给世界听,讲到联合国,最终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名列世界农业遗产名录。

我不是申报世界农业遗产的专家,但我非常自豪地说,我是《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积极传播者,也是申报世界遗产的鼓动者、启蒙者。

至少十年前,我就呼吁将中国的泥河湾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我本科学的是地理学,我非常清楚,泥河湾作为世界公认的第四纪地层,早就在地学界名扬世界。为什么不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高其知名度和认知度呢?

至少十年前,我就呼吁将河北一千年来不同时期的五处地道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至少九年前,我在评审《沙河市王硇片区旅游规划》和传统村落建档会议期间,多次呼吁河北省应该把沙河市、涉县、邢台的旱作梯田联合申报世界农业遗产。

2017年我应涉县县委领导盛情邀请,到涉县讲学,终于遇到了知音。涉县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农业局的贺献林同志,怀着对先人的敬仰之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睿智笃行,以“世界视野,中国高度”审视涉县王金庄及其周边的旱作梯田文化遗产,决意持之以恒努力,将祖先留下的这些神奇的旱作梯田申报世界农业遗产。

贺献林同志受命牵头申遗工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跋涉在山野乡村,冒酷暑严寒,风餐露宿,奔走于京师、省城,访专家、求真知,从学习世界农业遗产的知识,到掌握申遗的要诀,精心整理申遗的资料,编著申遗的图册本文。最终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到日本、瑞士,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讲述涉县梯田的历史和文化特质,介绍农耕文明的成就。用真诚与事实证明涉县旱作梯田,是无愧于世界农业遗产的文明成果。

2022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公布,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与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携手列入世界农业遗产名录。

至此,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65项农业遗产中,不仅有了河北的一席之地,也有了旱作梯田这一特殊的遗产类型。我为我十年前的呼吁而自豪,为涉县县委政府和智慧的申遗实践者骄傲。感谢涉县的领导,感谢贺献林同志,用成功证明我当年的呼吁可以变成美丽的现实,可以得到提升河北太行山旱作梯田的文化IP的世界价值。

涉县旱作梯田申遗成功了,只是旱作梯田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未来保护世界农业遗产、弘扬遗产文化、促进农业遗产的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为梯田耕作者带来更多福祉的路还很长,很艰辛。

涉县的领导同志们和涉县农业局的农艺师贺献林同志的团队,已经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们遴选优秀的专家,邀请成功的学者,共同编著了这套《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丛书》,分别从旱作梯田的修筑历史、农耕文明成就、国土美化、建筑审美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涉县旱作梯田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惠及民众、造福子孙的历史地位。结构严谨,资料详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仓促地拜读了这套丛书,受益匪浅。深深地被涉县这些有作为的智者精神所感动,也因此心生很多感触,于是欣然命笔,写了这些文字,以作纪念。

不过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就是这么重要的一套丛书,在设计方面太多体现了浓重的“农业色彩”,尤其是内文设计,缺少当代印刷的美感。如果中国农业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们再多倾注一些设计美学的智慧,肯定还能提升一下这套丛书的审美品位。(作者 梁勇)

作者简介

梁勇,人文学者。中国留学人才基金会“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文史研究馆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河北元曲研究会会长,燕赵文化研究会、中山国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河北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大型历史文化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合著有《文化资产价值论》《京津冀文化一脉》《中国风俗图志·石家庄》,主编《京津冀挽起一带一路》《大美雄安》《中国工匠·河北卷》《大运河文化带·河北篇》等专著,央视纪录片频道《古郡传奇》《太行古陉》《天下赵州》等大型纪录片撰稿人。


责任编辑:闫德见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