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原创栏目

美文欣赏|汾河岸边的“御史庄园”

2023-06-09 09:32:0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古堡1.jpg

汾河是山西省的母亲河。汾河流经太原盆地后,蜿蜒曲折流向西南方向,进入太岳山脉北缘的灵石县域。灵石县一如其名,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一座王家大院,名播遐迩。

除了王家大院,灵石县还有一座藏在深闺的“御史庄园”,不为人识。在灵石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汾河经过两个急转弯。在第一个急转弯处,原本向西的河流,遇到一座山岭的阻挡,转而向南,并在山间继续转弯流向西北,与支流小河汇合后,继续折转流向西南,在此处,汾河形成一个倒“几”字形的河湾。被倒“几”字形河流围合的这座山岭,叫做秦王岭,秦王岭紧邻汾河的山崖叫龙头岗,龙头岗上有一座300余百年的古堡,叫“夏门古堡”,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御史庄园”。

2023年5月13日,我与妻老吕携3岁幼孙,由介休市自驾到夏门镇,来探寻这座古堡的雄险与沧桑,聆听古堡内先哲遗留的文化音符。

古堡2.jpg

车行至夏门镇的汾河桥头,对岸山头一座伟岸苍凉的古建筑群呈现在眼前,俨然一座高大的城堡。城堡建在仞立的悬崖之上,建筑物由低到高层层分布,鳞次栉比。山崖之下,是千年流淌的滔滔汾河水。在山水风光的映衬下,古堡显得雄奇而神秘。

走进村内,村前广场耸立着一面高墙,高墙左下角有一个门楼,门楼上方匾额有“关帝庙”三个字。这是一个四面围合的建筑群,北、西、东三面是两层建筑,南面是一座戏台。北面是正殿,供奉着关二爷的塑像。整座建筑的修建年代记载不详,正殿和东西厢房属于古建,从戏台外部的砌砖来看,应是现代重新修葺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群美术专业来写生的学生,随意寒暄得知,他们竟是我退休前任教的大学的学生,异地巧遇,使得彼此都感到惊喜。

古堡7.jpg

过了关帝庙,是古堡的第一道堡门,进了堡门,一条石子铺砌的路,由低到高,陡陡的,略右斜向上延伸,两侧都是高墙,形成一道深巷。两侧高墙内是一处处大院和多为两层窑洞式建筑的房屋,这些房屋主要是民居,也有私塾、议事和祭祀场所。每一个大院都是一座独立围合的“小堡”,进入“小堡”均设有第二道堡门。很多院落的建筑都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坍塌,有的已经完全坍塌,多处高墙裂痕斑斑,岌岌可危。堡内大院和房屋多数处于锁闭状态,无法观其细详,只能瞻其外貌。

本村文献记载,厦门古堡内,现存古建筑主要有御史府、知府院、道台院、大夫第、百尺楼、深秀宅等60余栋;关帝庙、土地祠等庙宇2座;私塾3处,店铺5处;祠堂、家庙遗址10处;逆旅、关驿、亭、台、牌坊、庙宇等遗址15处。古堡内原有的3街1道5条巷,都完整保存下来,街巷两侧的历史建筑均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古堡4.jpg

古堡的建筑除基础和部分外墙采用石砌外,均为青砖垒砌。从整体看,古堡街巷及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结构设计紧密而巧妙,楼阁层叠有序、衔接密合,建筑构件工艺精湛、玲珑质朴,建筑外观气势雄伟。

特别是临汾河岸紧靠悬崖峭壁而建的百尺楼,更是奇伟雄险,成为夏门古堡的标志性建筑。须值春日之晨,登临百尺楼顶,远眺东方,阳光初升,映照大地,汾河两岸,山川秀美,田园阡陌,草木葱茏,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这就是历史上灵石八景之一的“夏门春晓”。居百尺楼上,俯视滔滔汾河,波涛滚滚,奔流不息。世事炎凉,人生荣辱,皆付流水。

古堡8.jpg

据史料记述,夏门镇背后的秦王岭曾是隋末雀鼠谷战役驻军的地方,当年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进军关中,率大军驻扎秦王岭,与隋军发起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雀鼠谷大战。据当地百姓讲,村后秦王岭的山坡上,至今仍依稀可见当年古战场和李世民驻军的遗迹。

大战必征粮草,由此推测,夏门镇一带,当时就已经有先民定居并有稳定的农耕村落。在灵石县西南,处于太岳和吕梁两大山系的夹峙地带,有一个隘口,叫灵石口,是汾河南出晋阳盆地,进入临汾盆地的峡口,古时称汾水关。《周书 武帝纪》云:“建德五年柱国宇文盛守汾水关”,即是。当地人称为“三湾口”。《灵石县志》记载,相传为大禹治水凿通石壁形成,恰似“门”状,为纪念夏禹治水之功德,故将峡口以北的村庄命名为“夏门”。山西俗语: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正是大禹疏浚治水的真实写照。

夏门镇的兴盛又与梁氏家族的发迹有密切关系。明嘉靖年间,梁家始祖梁福山自陕西渭南迁居厦门村。明末,时逢乱世,盗匪猖獗,为抵御匪患保村民太平,梁家四世梁维屏带领族人在村旁的龙头岗上修筑具有居住和攻防功能的堡寨,是为“永宁堡”。夏门古堡自明万历年间始建,直至清光绪年间,历经300余年,以梁家世代子孙为主,不断增修扩建,形成“堡里有堡,堡里有院,院中套院,院院相连,堡堡相通”的生活与防御兼备的大规模寨堡。

传至第十世,梁家二支二门,生有四子。长子梁中廉,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增贡生后,其父殁,继母重病在床,梁中廉毅然放弃政治前程,担当起赡养继母和抚育三个弟弟的责任。乡党民众称颂他“乡人贤之,公孝友之,德闻于内外”,并赠其《望重乡闾》牌匾,时任知县授其《孝友可风》牌匾,以彰其德。次子梁中简为监生,官至吏部验检司员外郎。三子梁中靖,字与亭,号秋园,嘉庆六年辛酉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进士后,以知县候选在家8年,其间,继承家族先志,“训课子弟,周恤乡闾”,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优秀才俊。嘉庆十九年授吏部验封司员兼考功司事,之后历任浙江道、山东道、京畿道监察御史。四子梁中孚,嘉庆十八年中举,后官至宣城知州。

梁中靖是梁氏家族第一位进士,也是清代灵石县第五位文进士,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平反太原府榆次县“赵二姑案”,名震朝野。梁中靖以监察御史之衔,使梁家声誉大震,由此,夏门古堡可谓名副其实的“御史庄园”。

夏门梁家诗书传家,世代仕宦,忠孝笃正,对家乡和政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故乡子弟和两朝政坛效仿的榜样。据史料记载,梁氏家族中历代先后有185人为官,三品以上者18人,五品以上者66人,被授赠荣誉者102人。是灵石县乃至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

古堡6.jpg

探古堡,访民俗,追先贤,寻中华文明之渊源,赏自然山水之风光。在结束此次探寻之旅之际,我们久久回望这座雄伟古堡:它以磐石为基,以峻岭为倚,以汾河为阻,依山傍水,居高临下,气势超凡,雄浑沧桑。 此刻,凝视古堡,感觉它更加厚重和博大、更加深邃而神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遗迹遍布九州大地,古老的三晋大地,特别是汾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遗迹最集中的地域,其璀璨的文化遗产,不啻是永载史册,其正在成为磅礴的文化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迅猛向前。(文图/耿同立)

责任编辑:康瑞珍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