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原创栏目

征文展示丨唐晓岚:走近知青园

2021-09-24 17:18:2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编者按】为深入挖掘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举办地邯郸红色基因、历史文化、地域风貌、民俗风情等资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文化名人邯郸笔记” 主题征文活动。用笔墨文字展现邯郸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成果,全方位多角度书写邯郸文旅资源,展示邯郸文旅发展的新气象、新风貌。


初夏的一个周末,我从县城出发,顺着蜿蜒的河茅路,穿过红色记忆小镇,一霎时,就到了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涵洞前,走进这青山环抱的世外桃源里,就像回到长辈们传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到那个充满纯真的年代。只见大山间的石洞上,有颗红色五角星,两旁六面鲜艳的红旗,四个钛金字:“知青隧道”,在阳光下,炯炯生辉,大山的两边,历史仿佛凝固了四十多年,这就是今年旅发大会打造的新景观——知青文化园。

下车来眺望,左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右边高坡上有几个大水缸、粮食仓、麦秸垛,还有充满时代印记的文化墙,走进紧挨着的农家四合院,陈列室里,“火红年代、青春足迹、太行情深”几个章节,用文字、图片记录了当年那波澜壮阔的知青历史。走出传统的大院,登上狭长的山坡,山坡的另一面挨着清漳河,溪水清澈,河水悠悠流淌。远眺河对岸,道路蜿蜒,农田依着山河铺展开来,五彩缤纷,魅力如画。

返回来走进山洞,一会儿忽然眼前一亮,一号山洞与二号山洞之间,有一堵绿色的知青火车墙,知青们坐在火车上那离别、盼望之情,跃然墙上,火车墙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知青从四面八方来到涉县艰苦奋斗、锻炼成长的瞬间。走出二号隧道,红色雕塑上“知青岁月”几个字,流光溢彩,后面有一堵文化墙,是一张张当年知青的老照片,往前走,高山脚下是千尺落涧,右边是一片知青园,知青日记本、茶杯、水壶、石碾子、石头磨、土坯墙……

回过头来,山峰此起彼伏,勾勒出的线条,镶嵌在天边。清漳河一路蜿蜒而来,来到拐处,青山屹立千尺万仞,方圆数里没有低凹沟壑适宜修建道路。昔日,人们踏遍青山原野,反复论证,认定只有凿石钻洞,才能使南五村人民顺利走过。

那红彤彤的年代里,知青们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清漳河畔。在涉县修建温村隧道时,青年们万丈雄心,感天动地,徒手掌钎抡锤,火星四溅,石碎洞开。荆条的箩筐,装满碎石头,扁担挑起来,来回穿梭运送,虎口震裂了,鲜血直淌,衣服湿透了,上面泛着一层层盐碱渍。功夫不负苦心人,日日夜夜的奋战终于凿通了隧道。茫茫大山,一条山洞穿山而过……

光阴荏苒,40多个春秋过去了,2017年新春伊始,清漳儿女以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撸起袖子,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迎接全市首届旅发大会在韩王山脚下召开,四位青年党团员,来到这里,面对一座光秃秃的大山,一道黑洞洞的隧道,在一没图纸、二没资金的逆境中,白手起家,展开了艰苦的拼搏。

这支团队,清一色的文秘出生,别看他们文质彬彬,干起工程来,可虎虎生威。每天凌晨,总有几个青年的身影,他们陪伴着月明星稀,冒着绵绵细雨,在寒风刺骨中、在烈日炎炎下,奔波在施工现场……就这样,昔日的荒山秃岭,摇身一变,成了凝固历史的景观带。

两个时代的青年人,用坚强的意志,在困境中撑起一片蓝天,沸腾的热血,为民族大义和家乡的父老所流淌。这种精神是一种信念的支撑,孕育着巨大的能量,一种心灵魂魄的洗礼,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动。是啊,知青文化园是一座丰碑,屹立在古崇州的高处,流淌在清漳河畔,沐风沥雨,历久弥坚。


【作者介绍】

作者:唐晓岚,90后,涉县小学老师。

责任编辑:王润泽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