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原创栏目

征文展示丨陈剑:又到老城

2021-09-23 14:56: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编者按】为深入挖掘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举办地邯郸红色基因、历史文化、地域风貌、民俗风情等资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文化名人邯郸笔记” 主题征文活动。用笔墨文字展现邯郸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成果,全方位多角度书写邯郸文旅资源,展示邯郸文旅发展的新气象、新风貌。


老城,是人们对广府城的称谓。

以前去过老城无数次,有时骑车、有时乘车,或是游玩、或是公干。多是匆匆去、匆匆回。印象中,老城的表象十分苍老,楼台甬道,旧砖蓝瓦,寻常巷陌,都带着历史的沧桑,披着岁月的风尘。

我,又来了一次老城之旅,让我审视她的风姿卓越,让我窥探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那天是周六,有朋友邀约,还有市里的文友、老师同往,纵然千千万万个忙,也是不能推却的……

城 墙

人员聚集时,我们在城墙下有片刻停留。放眼望去,灰墙高耸,巍峨壮观,很有气势。我凝视着、抚摸着、思索着,眼前的墙砖很整齐,还有水泥喂缝,明显带着现代人修整的印记。我不由往远处走去,我知道,那些被岁月磨去了棱角,不整齐的,一层一层吐唇露齿,犬牙交错,凹凸不平的才是最原始的,才是最当初的砌就。

我不知道当初那些劳作者是何等模样,在这里,他们该洒下多少汗水,倾注了多少心血。时光带走了他们,他们留下这凝固的旋律,千年的绝唱……

突然,我发现城墙上有几处葱葱郁郁的绿,这地方不沾土、不沾水的,还能长出植物来?仔细一看我说:“这是蒲公英吧?”同行的一位朋友教生物的,他看了一眼说:“这叫地黄,也叫生地,是药材。”另一位朋友说,瓮城的墙角还有两棵古老的椿树,才旺嘞。进去一看,果然,瓮城的内门墙角居然长出两棵椿树,枝桠斜出,吐翠挂绿,极新鲜的。连城墙砖也孕育着绿色生命,是天赐么?

东道主赵总特意请来了在当地出生、当地创业的武式太极第五代传人孙先生,为我们讲述古老城墙中的故事。从他口中得知,广府古城,史称曲梁,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古城墙建于隋唐时期,乃群雄之一的窦建德所留,只是当初为土城墙。至明代重修时,已历经近500年。明代成化年间,知府李进开渠引来滏阳水,四周挖了护城河,广府便有了一道屏障。

城墙高12米、宽8米,总周长有9里13步。当初四城门皆有“瓮城”,瓮城如同又一道屏障,让城内的人感到安逸。每道城门上都建有城门楼,四个角有角楼。城墙上有26座铺舍,1572处垛口。城内四大街、八小街、72条小巷。

每个数字都有一种寓意和期待,每个设置都蕴含着一种智慧与心计。

城墙砖已被打磨的有了凹陷、裂痕,好像在向世人诉说他的苍老和隐忍。是呀,千百年来,古老的城墙承载着多少建设者、守护者、游览者层层叠叠的足迹。一代又一代的人,该留下多少故事、多少感叹。

岁月远去,经典永恒。

老 街

老城当然要有古老的街道,行走于千年老街,两旁已少见斑驳墙体,青苔遍地,也没有想象中的古香、古色、古韵。倒是沿街林立的颇具现代信息的店铺,林林总总,绵延不绝。貌似古朴的招牌上的特产——缯肘、酥鱼、火烧这些老品牌,如同泛黄的古线装书般记载着老街的烟尘,诉说着渐行渐远的历史。

还有老咸菜,也有些名气了,去年与朋友造访时也曾买过,只是今天携带不太方便,看一眼而已。

就连路南一家“丰庆包子铺”的老板也在炫耀:“祖传三代了,老字号,抗日将领也吃过我的包子。”其实,就算真的祖传三代,抗日将领吃过没吃过真不好说,当年盘居于此,横行乡里的“铁磨头”许铁英肯定吃过。

听说远处的府衙在旧址上复原,时间关系而且随团,不能擅自行动,只能留待下次一睹为快了。

初夏已有少许闷热,不一会儿便漂起了雨丝。犹如江南烟雨一般,朦胧了我的视野,也好,老街巷、细雨丝,别有一种风情呢。

东西长街路北有一处不大的门面,灰砖、蓝瓦、旧门,有极重的历史沧桑感,应该是老街最古老的宅子了。只是我才疏学浅,门楣上方三个篆书难住了我,来过的几次总在这儿驻足,总也不明白。为我们讲述的孙先生说,那是他妹妹家,那三个字难住了很多现代人,直到那年北京来了一位学者,他说那三个字是“迎薰风”。回来翻阅资料,才知道“薰”是香风或香草。哦,想必这家当年是书香门弟,要么是中医世家。

老物件

厚重的文化积淀让老城人愉悦、自豪,我感觉,老城随便一个地方,就有先人的遗迹,就是历史的印记。

邀约我们的赵总有个“民俗博物馆”,此类博物馆看过一些,起始没有多少期望。不料,超出想象的恢宏、气势、门类,让人惊讶、震撼。农耕文化、婚俗礼仪、经贸往来、民居风情、居住要件、官赐牌匾、衣服饰物、锅碗瓢盆、文房四宝等等,无所不有,且不是孤品。

一个展厅就是一部行进的历史,每一件物件便是一个历史的证人,每个物件都会让人惊叹。5千年的文明史、发展史,皆在其中。涉足其中任何一处,都仿佛品到一杯陈年老酒,经年的醇香当即弥漫开来。

市里的一位作家带了她的女儿,初中生的样子。从她的眼中闪烁的亮点,就能读到她内心的赞叹和惊奇。一直悄悄地打探,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每件物品都让她好奇。她这样的年纪,无论如何也相像不到这些物件的奇妙,体验不到先人的智慧。

我这年纪的人,很多物件都用过,虽然现代科技让它们不再有武之地,可它们毕竟陪伴陪我走过了青葱年华,我是有感情的。

赵总真是了不起。这么多的老物件,该牵扯了他多大的精力、财力,好像他一生的情趣、心血都倾注于此么?真得是“情趣愈丰富,追求愈恒久”。

一天游玩,采撷厚重的古文化,沉淀于心底,让我感受到了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可仔细想来也有少许的遗憾,站在城墙放眼望去,现代化的生活气息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就像舒缓的音乐中跳动着不和谐的音符;街道的建筑也很随意,侵蚀了传统上的古香古色。生活就这么不可思议:有人在刻意打造古建筑,追求古朴的风格,有人却不珍惜先人的遗存,让古老的街道少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我在想,拆旧返新也应当有所限制、有所制约、有统一规划的,不然,这个千年古城就可能失去应有的魅力。


【作者介绍】

作者:陈剑,退休前为新闻工作者,2000年开始散文、随笔、杂谈、讽刺幽默诗的创作。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年报》《讽刺与幽默》《杂文月刊》《邯郸晚报》《燕赵晚报》《河北农民报》等报刊。2017年至2020年主编出版了《肥乡那些事儿》第一卷至第四卷,目前正在编纂第五卷和第六卷。

责任编辑:闫德见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