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原创栏目

征文展示|朱文利:在响堂山石窟,忆北齐

2021-09-22 10:45: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开篇语】为深入挖掘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举办地邯郸红色基因、历史文化、地域风貌、民俗风情等资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文化名人邯郸笔记” 主题征文活动。用笔墨文字展现邯郸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成果,全方位多角度书写邯郸文旅资源,展示邯郸文旅发展的新气象、新风貌。

“人生莫测

为善者不能善终

哎 可叹呐

可叹多少仁人志士

忠而被谤 信而见疑

报国无门 死无其所

可叹我长恭纵然死去

圣上你你……

你的大限也不远了

……”

——河北梆子《兰陵王》选段

大概几年前,参加河北省文联的一个活动,期间听了一场河北梆子《兰陵王》,《子规啼血在夜半》便是其中的一折。在剧中,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因为相貌俊美,每当上战场时都要佩戴恶鬼面具,以遮住自己的面容,从而增加在战场上的威慑力。却因为遭帝猜忌,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送毒酒给高长恭,被毒身亡。戏中裴艳玲大师扮演的兰陵王边唱边打,甩马鞭翻身、急速转墩,灵巧的掏翎子、压翎子、耍翎子身段造型和高难度的抛枪、耍枪、转枪、背枪的出手技巧,引来一片叫好声。但最主要的还是裴老板出神入化的唱功,兰陵王被她赋予了新鲜、生动、如泣如诉的形式美,那美已永远定格在那里了——

唱出了多少的无奈,多少的凄惨!

或许因为听过《兰陵王》,或许与北齐皇帝高欢同是景州人,我对这个仅仅存在了27年,留下了千年的兰陵王入阵曲和响堂山石窟的王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因此,随采风团一到邯郸就迫不及待来到响堂山。

响堂山石窟被称为中国第五大石窟。位于邯郸鼓山山腰。鼓山之名甚怪。据说因山上有个山洞,击之如响鼓,故名鼓山。山并不高,郁郁葱葱,抬头就看到半山腰的若隐若现的石窟。1400多年前,北齐的高洋皇帝建都于邺城,又立太原为陪都,经过鼓山这个必经之地,突然觉得此地为风水宝地,前有滏阳河水流曲折,后有青山龙腾飞跃,因崇尚佛教,于是便命十万工匠在此广建宫苑,凿窟建寺,开凿了皇家规模的响堂山石窟群。拾阶而上,细细观赏着历经千年剥蚀洗礼的4300多尊石像。相对于云冈石刻和龙门石刻的风化,响堂山石窟因为采用镂空雕刻,石质洁白坚致,极少磨损,洞中的佛像,神气秀逸端庄,线条清秀潇洒,充分展示了北齐时期高超的雕刻艺术。

响堂山石窟历经千年,佛像经“太武灭佛”等几次大规模的毁佛事件,在清末民初的动乱年代,国人在自身的文化健忘症和生存的双重作用下又开始大量盗取这里的佛首、浮雕,使众多佛首流失海外。山上现存石窟9座,多数佛像遭受毁坏,但那些遗留下来的残头断臂的躯体,依然透露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佛残缺了却依然美丽。其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装饰最华丽的是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洞中有整个响堂山石窟中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高约4米,佛首已然受到破坏,面部却极为平静,目微睁,无爱无欲,无死无生,已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至最高境界,俯瞰,人间从古至今的纷繁万象。在高十几米的石窟上面有凿出的横方窗洞,以受日光,故室内并不昏暗。流泉一道,涓涓下注,流出室外,使空气长新。当初设计,极具匠心。无法想象,千百年前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是如何用自己的虔诚的心一锤一锤雕凿自己心中的佛像的?那是一种人与佛的对话,是虔诚的修炼,让后人敬仰。

佛洞多是三世佛,又有“二弟子二菩萨或罗汉”,石佛或大或小,或直立,或端坐,形态各异。衣带静垂,但让人觉得恍惚之间,有清风流动。石像的相貌、衣着几乎一样的,形态又有不同。他们都在沉思,但仔细看看,各有会心,神情微异。唯此小异,乃成大同,形成一个整体。于有限的空间造无限的境界,响堂山的佛像是一个杰作!

在9号洞窟中围绕三生佛绕其一圈,见一侧塔柱上部与窟壁共设五个佛龛,唯有中间一个没有佛像,黑洞洞的,有些奇怪。据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原来北齐皇帝高欢死后虚葬邺城,真身葬在大佛上面的佛龛,却不想,虽杀死众多石匠,却依然泄露机密,转眼之间被人所盗,抛尸野外,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一种因果报应吧。

走出洞窟,有刻经洞。旁有北齐唐邕书写的《维摩诘经》四部,碑文隶书,笔锋犀利,刚劲挺拔。“眷言法宝,是所归依”,开创这一历史的唐邕亦被举为刻经第一人。我于是生出一种感想,那用手中的锤一下一下敲击出经文和佛像的十万工匠,又有谁留下自己的名字呢,也许他们的名字是卑微的,他们的事迹亦无可考了,但是工匠们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生活的气息赋予在自己所刻的佛像中,形有尽,意无穷,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伟大的平凡人。

下山时文友们在菩提广场休息,广场内种植了108棵七叶菩提树,枝繁叶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借一缕响堂山石窟的佛光,照亮今生,行善尽责吧。


【作者介绍】

作者:朱文利,河北景县人,现在衡水市文联工作。河北省作协第七届理事会理事,衡水市作协秘书长,《衡水文学》主编。获“河北省首届文艺贡献奖”。主编《衡水文学》获“河北文学内刊贡献奖”。

责任编辑:吴潇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