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文艺之家

文化快评 | 如何未雨绸缪护文脉

2021-08-18 14:44:4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每年汛期,文物安全就牵动人心。今年更是如此。

不久前,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突袭文物大省河南,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河南文物局局长哭了”,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过3亿,触动了无数考古文博人士和热心网友。“加油!”“风雨同舟,盼平安!”“人和文物都要平安!”微博评论区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长沙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等全国多所博物院(馆)的留言令人动容。随即,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援助纷至沓来。河南文保人迅速展开了一场生死时速的紧急救援。

但凡自然灾害频发期,文物始终处于防洪防爆防雷电的高危名单之列。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每一座古桥、古碑刻、古城墙、古遗址,都见证着历史烟雨,记载着年代风韵,保留着先人智慧。特别是那些名列国保的文物,更有着不可取代的人文价值,革命文物更是如此,一旦遭损就永不可能“昨日重现”。

今年的强降雨,究竟令多少省份多少处文物受损,暂未有权威统计。但仅就如此大规模的降雨量和目前网上的报道而言,其损失恐怕不一般。其实,我们在对文物受损保持高度关注的同时,更应该追问: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文保预案如何能落地?

见微知著,殷鉴不远。洪水、暴雨、雷电、滑坡、山火、泥石流……对于文物安全来说,缺乏预案当然可怕,需要人们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而预案不科学不健全或马马虎虎不落实或推诿扯皮难落地,其结果更是毁灭性的。换言之,文物安全不能寄希望于“亡羊补牢”,无论多么周密、全面、漂亮的灾后抢救修缮,也远比不上事前的未雨绸缪。

文物保护预案是什么?就是从人防、安防、技防等层面编制立体保护网,结合现代科技融入现代技术和预警手段。但是,预案绝非铁板一块,由于灾害瞬息万变,一旦突如其来,预案往往不可能和实际情况完全契合,所以此刻更考验应变能力、调度能力和执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目前亟须增强突发灾情应急处置能力和提前预警能力。

但是越到基层,执行就越困难。事前预警,意味着日常化和程序性,也就是文物安全的保护和避险方案能够具体和清晰地渗透于日常工作中。是以“小辛苦”换取“大安全”,通过防护前移,工作前移,给文物安全筑牢保护伞。

预警机制和日常维护,需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与当地应急管理等部门如何建立日常协调机制?怎样不打折扣地开展险情排查与风险评估、排查文物单位灾害险情和隐患?基层专职安保人员不足,怎样保证预案完美执行?此类问题告诉人们,文物屡屡受损,凸显的不单是预案问题,更指向基层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深层困境。因此,真正要保护文物安全、建立长效机制,还得立足长远,真抓实干,从文物的独特属性和专业角度入手,转变急功近利的利用方式,切实全面提升文物防护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遗产。

“人在,文物在。”是誓言,更是使命和担当。我们期待与珍贵的文物永不说“再见”。(龚正龙)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