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文旅+>>

读书|以诗情贯通乡土的密码——读于力《蔚州诗志》

2021-05-22 08:06: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诗人于力近年来所创作的诗作常以家乡蔚州为支点,游走在历史的辙印与时代的音律中,诠释乡土密码,给读者以遐想,让读者感受诗歌的张力。

于力对冀西北这片土地一往情深,对家乡蔚州有着诉说不完的爱恋。他循着古老蔚州久远的足音,从时代的变迁找准吟唱方向,从纷繁的物象中剥离出最动人的诗意,以睿智的诗眼建构诗作的品相,将诗情真诚地托付给心灵的故园。《蔚州诗志》(《诗选刊》2021年第1期)是一组以诗言志的力作。

“一个舞台,骑在古道上行走/一台剧目,演绎六百年沧桑。”蔚州历史悠久,古老厚重。被称为北方奇观的蔚州八百古堡内,有着形态各异的戏楼与寺庙。这里所写的宋家庄穿心戏楼,是一处比较独特的古建筑。所谓“穿心”,就是将戏楼盖在村堡的大道上,下面留出一辆马车可行的通道,平时人来车往,要唱戏时,就在过道处搭上定制的木板,上边唱戏,下边仍可通行。一眼千年,一句诗容纳了六百余年人世间的沧海桑田、悲欢离合。“南依小五台山/万亩松林,扦插于后背的凛凛靠旗/北望壶流河水/千尺白练,掷出一潺汤汤水袖/在玉壶湿地围堤环绕的臂弯里/小荷初露,翘起兰花纤指/蒹葭茫茫,俯仰如戟苍髯/莺啼燕语,伶人在吊嗓/西风呜咽,老生在倒仓……”山水、湿地、松林、风烟,一起走上了舞台,这舞台是浩大的蔚州天地,隐含在厚土深情里的密码,聚焦成诗眼的光点,闪烁在茫茫山水间。这磅礴的台口演绎着怎样的乡土情怀、历史沧桑!

诗歌创作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需要从对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之后,塑造出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于力笔下营造出的诗歌意境有较高的审美成色,对家乡的涓涓深情、对热土的无限解读,使得他在诗作中营造出多重意境。清风携云朵翩跹起舞,生灵披挂沙尘犹如铠甲在身,向日葵辉映凤冠粲然,如瀑柳丝似青丝三千,雨雪开启大幕,星月追光,将出紫荆关,相入归化城,燕山与阴山的广袤天地间,在清脆悦耳的晋剧板鼓声中,唱出“走西口”的悲怆。“阖闭,生旦净末,天地击节而歌/开敞,簪粉胭淡,人间轰轰大戏。”“穿心戏楼”的使命诗化入境:立蔚州山川,登人生舞台,唱喜怒哀乐,看世态炎凉。

诗歌创作是在虚实之间浓缩智慧、表现思想,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于力深谙此艺术规律,他细心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准确寻找物象,表现深远寓意,阐发独特幽思,展示出别具一格的魅力。“辙痕是勒勒车与白铜驼铃/重复说出的两行密语/被哑默的青石板记牢”(《西古堡》);“香烛在黑暗里钻孔/打通了祈愿,也烫伤了夜/香灰的遗骸,砸得几案生疼”(《上苏庄村庙》);“溃腐取走纴木的筋骨/空出一孔孔洞穿的光阴/蝙蝠翩跹,眨动城堡黢黑的眼神/当年夯硪进去的力道还活着/一边松开社稷的坍落/一边攥紧庞大的废城”(《代王城遗址》);“手挽着手攀援而上的浮屠/穷尽十三级愿力,在尖顶上顿悟/一柄孤剑,刺穿了红尘”(《南安寺塔》)……这些用在蔚州地标性古迹之上的诗句,展示了诗人独具诗思的文学表现力。“中国第一堡”的深邃在两行青石板的辙痕中“重复说出的两行密语”是怎样的意象灵光?纴木等本无生命的事物,进入探究故土密码的眼眸,似乎成了会说话的卷宗,众多意象拢聚在案前,自然妥帖地营造出神秘意境,标识着诗人对乡土的独特领悟,还有他赋予文学和己任的承载。

对于诗歌的写作,于力知道并非是码几行字那么简单,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他把自己怀抱于心的热爱当做一件很庄重的事情去做,他把蔚州敦厚而智慧的图层剥离开来,以诗歌的认知破解其密码,发扬其光辉。这大概就是他赋予自己文学创作的使命。

对于文学而言,故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于力的笔下,有养命的五谷(《颂词》),有春寒怒放的杏花(《杏花》),有少小勤奋的劳作(《捡秋》《拾茬记》),有记忆深处的沧桑(《父亲的自行车》《塔寺巷旧居》)。这些作品,都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热土的深情,对人生过往的眷恋,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他以才思和热情拥抱着土地与文学,他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源于热爱:“首先是爱/它源自最初的善良和感动/就像艾青用常含泪水的眼睛/表达爱的深沉”(《驻村与创作》)。正是因为这种真诚地热爱和付出,他的诗歌创作才会令人眼前一亮。他对现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更好地表达传统乡土题材、展现当代新农村风貌,做出了自己有效的尝试和努力。(文/曹森)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