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文旅+>>

张宝刚:为黄骅市的文物安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1-03-26 08:45:49 来源:文物之声微信公众号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他双脚踏遍渤海边,走遍盐碱地荒地每一处有古迹的地方;他深邃的目光流转过战汉,沿着古柳河一路穿越过唐宋金明清,于近代史的百年国耻中目露悲愤,在当代变得刚毅而坚定,他不顾别人冷眼和不解,以大病初愈的虚弱身体全身心投入到文物保护的工作中。

他叫张宝刚,中共党员,现任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在他的带领下,黄骅市的文物保护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把根留住,为当代人存历史,给将来人留寄托

黄骅可考历史有7000多年,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活动过的痕迹,在方圆15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的古代遗址和遗存。

近年来,在张宝刚的组织带领下,黄骅市博物馆和省文物局进行了几次文物普查,摸清了文物家底。境内的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全程参与申报。此外,黄骅还有1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河北省而言,这是是名副其实的文博大县。

做为一个文物保护者,他组织327个行政村中的文保志愿者担当信息员,成立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站”,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在他的努力下,黄骅市破坏古遗址的行为基本消失,为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提供了第一手珍贵数据。

寻根溯源,理顺历史脉络,使遗址有家可归

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张宝刚发现,市内众多的古遗址资源并非是一个个孤立存在,而是在历史沿革上有着明确的承接和延续脉络。

为此,张宝刚向上级单位借调人手,与本单位人员联合组织开展了重要的文物资源带“古柳河沿岸带”的调查工作。在该文物资源带上,从北到南分布有“海丰镇遗址(汉—金)——丱兮城(秦)——古柳县(秦)——旧城(汉—明)——章武城(汉—北齐)”等重要文物点,通过实地调查和航拍等手段,一条沿着古柳河沿岸分布的“珍珠项链”终于显出了真面目,熠熠生辉。调查结果显示,这是一条连接世界航运“大动脉”的中国北方文化“血管”,再加上数次对海丰镇遗址的发掘,最终印证海丰镇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

保护利用,两手抓两手硬,要使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讲话,让张宝刚的眼前豁然开朗。

推进海丝申遗,让古港口活起来。“海丰镇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考古发掘、实地调查、三维成像等技术,他联合国内海丝申遗单位的众多专家,多次实地考察研究,最终证实海丰镇遗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这一课题成果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积极肯定。

 

随后,张宝刚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努力做到让文物“活起来”:一是建成海丰镇遗址博物馆,并布置基本陈列《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海丰镇遗址出土器物展》,以微型场景再现海丰镇码头昔日的繁闹;二是在海丰镇遗址博物馆专门的文物修复室,对海丰镇出土瓷器标本进行保护修复。三是实施海丰镇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完成遗址步行道铺设、道路修整、环境整治,架设保护网、护栏及遗址护坡的修建,进一步加强了对遗址的保护。

辛勤的付出总会得到回报,在海丰镇遗址附近进行的施工中,发现了煮盐遗址。遗址面积1500平米,分布着盐灶、烟道、卤水沟、盐坨坑等遗迹,系统展示了古代制盐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流程。唐代煮盐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发现在同时期全国盐业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也填补了河北省盐业考古的空白,证明了海丰镇自古以来就是盐业生产重地的史料记载不虚。

郛堤城遗址是全国24个城市的55个“海丝”申遗史迹点之一。为了保护这座古城址,张宝刚不懈努力,最终盗挖取土现象消失,还在郛堤城规划中增加了建设保护控制地带。

在郛堤城周边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发现了规模庞大的瓮棺葬群,瓮棺类型多样、分布密集、年代清晰,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和黄骅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张宝刚于2017年组织召开了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有助于深化这一时期这种葬制、葬俗的研究,加强对相关地域文化的认识,还对探讨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文化传传播以及人群移动等有着巨大的帮助。

随后在2019年10月,郛堤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郛堤城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也因此提上日程。经过张宝刚多次的沟通与组织,建设施工单位和设计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论证和建设,在2020年9月,投资6500万元的郛堤城遗址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带动了黄骅北部城区建设及周边发展。目前该遗址公园已成为节假日市民游乐的重要选择。

 

红色教育,遍地开花,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群

张宝刚认为,黄骅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是一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城市,有赵博生、黄骅等著名的革命烈士,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应当大力开展红色教育,黄骅的红色资源异常丰富,烈士们筚路蓝缕的革命精神决不能丢,宝贵的红色资源绝不能浪费。

张宝刚主持建成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他向上级争取资金80余万元,在遗址东侧建成了一个面积200平米的小型纪念馆,同时对遗址的房舍进行了修复和恢复。纪念馆建成后,每天慕名参观者络绎不绝,实至名归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作用。同时,张宝刚不仅主持完成旧城战备地下医院重新开放,还把红色主题临时展览作为博物馆展览工作的经常,每年都会开展送红色展览下乡入校园等活动,扩大了红色教育的辐射面。

此外,他还非常重视图书和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把工作落在纸上,先后主持出版了《乡野拾珍—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2000年海丰镇遗址发掘报告》《黄骅市文物志》《黄骅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研究》《古城印记—战国秦汉古城文明集录》等9部著作。

在张宝刚的带领下,建馆多年,黄骅市未发生一起文物安全事故。黄骅市博物馆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先进集体”“沧州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张宝刚始终“不忘文博初心,牢记文保使命”,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为黄骅市的文物安全工作作出贡献,继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微薄之力。(本文有删减)


来源:文物之声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