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文艺之家>>

长征精神与陶印艺术的结合——观“传承长征精神陶印作品展”的感受

2020-11-12 16:44: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此次“不忘初心忆征程——传承长征精神陶印作品展”在南山书院的成功举办,以陶印为表现形式,长征精神为创作内容,体现了艺术创作的社会性,也是对长征精神的弘扬。《论语·阳货》篇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能够抒发作者的情感,同时还能观察民俗,合作群众,作为艺术的陶印作品亦然。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的存在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

“不忘初心忆征程——传承长征精神陶印作品展”作品

20世纪以来,由于受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很多传统艺术的创造者将中国的艺术也发展成了纯形式的艺术,只是追求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如线条、造型等方面,而忽视了其中的内在意蕴,忽视了艺术的社会性。这也是东西方艺术的不同,西方文化艺术的主要基础源于希腊,而希腊艺术上最高的表现是建筑与雕刻,这也是西方艺术注重“形式美”的原因。东方艺术则不然,它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往往以诗境为灵魂,不中具体形式的刻画,而倾向于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本次展览的成功之处在我看来正在于此,它不是纯粹的表现“形式美”,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内在表现。

陶印作为最古老的玺印形态,早在新时代时期便开始了萌芽,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陶印更是有了快速的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秦、齐、楚、燕、韩、赵、魏等国皆有陶匋和封泥出现,其文字变化丰富,风格强烈,与同时代玺印有异曲同工之妙。陶印完全作为印章形制则成于晋,更多出现于宋元时期,后来文人参与创作,明清以紫砂为印,更成为江南文人的乐趣,且一直延续至今。陶印因制作程序及材料的不同,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是刻泥,古代及当代的大部分陶印家基本上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篆刻创作,属于后烧成的陶印;第二是刻陶,预制陶印由于其成形在先,属于先烧成的陶印。此次展览则以刻泥为主,由于泥相对石头来说更软,更考验刻手的技艺,稍有不慎便容易使线条变得臃肿肥圆、柔弱无力。而本次展览所刻陶印却能突破这一材料的局限,出于古玺印及明清诸家,将“质朴”与“妍美”融于一体,用刀恣意爽利、苍劲明快,线条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方中求圆,既有刀笔的金石味,又兼有书写的流畅性,刚劲又不失秀逸,其布局生动自然,于方寸之间见气象万千,予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陶印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在技法的表现上相对石头印而言更为丰富,正如蔡邕《九势》所言:“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有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而奇怪生焉。”陶印由于材质较软,艺术表现上更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情感,让篆刻艺术也能体现出书写的流畅性,也能更加具体的表现出线条的刚柔曲直,从而深层次的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情怀和意蕴,也促使了线条的丰富性和印面风格多样性的出现。随着不可再生的篆刻石料的枯竭,加上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提倡保护环境,许多限制开采的法令接连颁布。陶印作为既蕴含中华文化传承,又能让广大篆刻爱好者接受的廉价新材料逐渐成为了当代篆刻艺术中不可割离的一部分,也让很多业内人士看到了篆刻艺术发展的新方向。随着黏土多样化的出现,从而拓宽了陶印制作原料的选择,也为陶印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这种多样性构成了陶印多元化美的形成,为制印的不同审美角度打开了一扇大门。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本次展览将传统陶印与长征精神相结合,以陶印艺术为媒介,弘扬长征精神,既是对传统陶印的继承与发展,也让新时期的我们记住长征精神,并将之发扬。不论是面对传统陶印,还是长征精神,他们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必然是艰苦而漫长的。因此,中国传统陶印艺术的发展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的,它也有着自己的社会性。它的存在,不仅仅是篆刻艺术发展上的一次创新性探索,更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伟大复兴的一个部分。(文/杜启涛)

相关阅读:不忘初心忆征程!河北艺术家用陶印作品“传承”长征精神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为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