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原创栏目>>

民族歌剧《雁翎队》品评|重回白洋淀 爱与信念永存

2020-10-28 15:53: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鱼儿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战斗了。雁儿雁儿,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把敌杀……”河北省原创民族歌剧《雁翎队》于9月25日在石家庄震撼上演,该剧以抗战时期历史事实为背景,讲述了河北白洋淀抗日武装队伍“雁翎队”的传奇故事。该剧在塑造“雁翎队”英雄儿女群像的同时,遵循人民和时代的创作理念,用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手段,通过43段音乐叙事,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红色赞歌。民族歌剧《雁翎队》带着历史的沉思,带着文化的积淀,带着革命的信仰,带着燕赵的情怀,它唤起红色记忆,它彰显文化自觉,它铺陈了一幅大象横陈、势连天际的白洋淀画卷。

重回白洋淀,唤起红色记忆、彰显文化自觉

“白洋淀”人民生活场景和生态环境的艺术再现。

“又是一年飞芦花,长长堤岸披晚霞。……辛劳的母亲还好吗?你的儿子就要回家。”序幕中张淀生独唱《重回白洋淀》,这个重回是故事情节的重回,更是“白洋淀”人民生活场景和生态环境的艺术再现。

《吹吧,白洋淀的风 》《水乡的人们》《风吹荷花十里香》等一个个旋律优美的唱段,唱出白洋淀“风吹荷花十里香,摘片荷叶顶头上。推开波浪像小船,日头晒来遮荫凉……”的景象。舞台运用简洁有力的表现手法,把白洋淀的芦苇、荷花、野鸭、大雁、小船等搬上舞台,通过动与静的对比,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燕赵山水情怀,铺陈出一幅蜿蜒纵横、幽静灵动、汪洋浩淼的白洋淀山水画卷。

再现燕赵儿女舍生取义的历史,重现烽火连天的战斗场景。

民族歌剧《雁翎队》通过中西结合的音乐语汇和戏剧结构,再现燕赵儿女投身革命洪流和舍生取义的历史,让观众感受那个红色涌动、激情澎湃的革命时代。白洋淀雁翎队1939年成立,到1945年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配合主力解放新安城。雁翎队利用水上和冰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缴获了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一段传奇。

4场战斗场景,7条船10几次穿插,12片芦苇不停切换,加上具有深厚戏曲功底的演员在舞台上精湛的表演,并辅以声光电等艺术手段,艺术的再现那个烽火连天、枪林弹雨、舍生忘死的激烈战斗场景。

战斗场景1,敌人突突的汽船声越来越近。霎时间,雁翎队的大抬杆一齐开火,满天青烟火光。队员们冲上包运船与敌人搏杀,水面上一团硝烟。这段战斗场景的音乐为进行曲风格,由《雁翎队之歌》变奏发展而来,旋律简洁明快、铿锵有力、充满了紧张的战斗气氛,这段音乐很好的烘托了雁翎队队员们英勇无畏、骁勇善战的战斗场面。

战斗场景4,英莲牺牲后雁翎队与敌人血战,芦苇塘血光冲天,代表八路军的红色背景与代表日寇的灰色背景在舞台上交替上升,暗示着敌我双方浴血奋战,最终一轮红日从淀水中升起,排成人字的雁群翱翔蓝天,这时舞台唱响红色英雄主题《雁儿飞》。

中国和西方的碰撞,音乐与戏剧的融合

突出河北音乐地域色彩,将戏曲、河北民歌、曲艺等元素融入到歌剧的音乐创作中。

民族歌剧《雁翎队》中许多抒情性或色彩性场面,运用板腔体来表现音乐戏剧性.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张大娘《英莲是个好闺女》,小菱《雁飞人字》等咏叹调唱段,将戏曲唱腔板式中的拖腔和紧拉慢唱及伴奏音乐融入其中。并在演员咬字、发声和音色上向戏曲和民族唱法借鉴。使这些板腔体唱段既体现地域色彩,又增加了戏剧张力,还更好的揭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

借用河北民歌音乐种子,将其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歌剧的音乐语汇,使其更加适和歌剧表现。歌剧《雁翎队》中可以看出作曲家有意将河北民歌及其他姊妹艺术素材,将其发展、变化后融入到《雁翎队》歌剧音乐中,使观众感受到了陌生中的熟悉。在第一场《集市叫卖》《大抬杆》中民歌动机的运用,既完成了民歌的时代化演绎,又致敬了经典民歌。

遵循人民和时代的创作理念,在遵循歌剧创作规律的同时,遵重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听觉习惯。

民族歌剧《雁翎队》在宣叙调的创作中,借鉴我国民间音乐的技术手段。音乐上以曲艺西河大鼓说唱的唱腔曲调为动机,进行发展变化创作,歌词采用民歌的歌谣体,解决了歌剧宣叙调中倒字和符合我国观众听觉习惯的难题。

在民族歌剧中,如何处理好宣叙调中的倒字及符合我国观众听觉习惯的问题至关重要。歌剧中在交待故事情节发展或戏剧冲突激烈的场景时,一般采用宣叙调来表现。歌剧源于西方,宣叙调旋律性不强,一般采用同音反复的方式进行叙述。西方的发音和我国的四声音调发声不同,若采用同音反复的方式进行宣叙调创作,不符合我国人民的听觉习惯,也不像在说中国话。

《雁翎队》在宣叙调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尽可能地根据中国四声的特点,说唱结合,借鉴西河大鼓的音乐动机,进行发展创作。西河大鼓似说似唱,用说唱来叙述故事,它的唱腔以冀中语言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并吸收一部分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它和谐流畅,生动活泼的音乐唱腔,很受老百姓喜爱。因此在西河大鼓音乐动机发展创作的《到底卖不卖》《加倍偿还》《踏破铁鞋无觅处》等段落,符合我国听众的听觉习惯。

词作家在民族歌剧《雁翎队》宣叙调的创作中,按照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进行创作,使其更具歌唱性,同时还使用了以三字句和七字句为基本句式的民歌歌谣体。如《入虎穴,救小菱》《打草惊蛇》《等待时机把敌歼》等,“芦苇荡,水连天,三更过后五更寒。同志们吃口热茶饭,暖暖身子力量添”这种写法,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和故事性。民族歌剧《雁翎队》在宣叙调的创作中,用符合中国特色、符合观众听觉习惯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

主题贯穿的音乐创作手法,“雁儿飞”是歌剧《雁翎队》英雄群像的主题音乐,作曲家将“雁儿飞”这一主题动机,运用反复、变奏、展开、再现的手法,以合唱、独唱、领唱与合唱、交响与合唱等艺术形式,在序幕、幕间曲、唱段中反复出现。这种西方主题贯穿的作曲技法,将“雁儿飞”这一红色主题贯穿于整场歌剧的血脉之中。

“雁儿飞”音乐主题首先在序幕中出现,歌剧在主题音乐发展的序曲《交响与合唱》“鱼儿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战斗了。雁儿雁儿,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把敌杀……”中开场;演出期间这一主题在全剧不同部位反复出现,以第二幕中英莲与众人演唱的歌曲《雁儿飞》为核心段落,歌曲《雁儿飞》为单三ABA曲式结构,此曲的情感基调昂扬、坚定,A段旋律抒情悠长,每分钟68拍。B段速度加快至每分钟98拍,随着前八后十六及附点音符等节奏型的加入,表达了白洋淀儿女誓死保卫家园坚定的革命主义精神。再现部A段,歌曲转E调再现A段旋律,抒发了革命者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家园的决心; 歌剧最后在合唱《雁儿飞》中结束。“雁儿飞”这一红色音乐主题,是雁翎队英雄群像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贯穿全剧音乐结构的重要支持。

运用多种形式塑造音乐形象,歌剧《雁翎队》运用独唱、对唱、三重唱、合唱、领唱与合唱等形式,揭示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戏剧冲突,刻画了雁翎队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

采用独唱形式塑造英雄形象的音乐段落有小菱《雁飞人字》,张淀生《重回白洋淀》,张大娘《多想给你个温暖的家》等,其中英莲《入虎穴,救小菱》《我们再相见》唱段,展现了英莲将革命进行到底,为救战友舍生取义的精神。正是先辈们这种忠贞的信仰与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光明与梦想。

采用对唱、三重唱塑造音乐形象的有张淀生、英莲对唱《我知道,我向往》,英莲、小菱对唱《减租减息》《比亲还亲》,张大娘、英莲、张淀生三重唱《不能去,就要去,怎么去》。领唱与合唱的音乐段落有《等待时机把敌歼》《大抬杆》,张淀生领唱与合唱《大抬杆》出现在第一幕雁翎队击沉日寇敌船,缴获战利品之后。该段音乐欢快风趣,极具动力性,以领唱与合唱的形式通过演员满怀豪情地演唱,抒发了队员们大获全胜后喜悦的心情,鲜活地刻画了雁翎队队员英勇善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雁翎队之歌》《吹吧白洋淀的风》《让鬼子喂鱼虾》是采用合唱的形式展现英雄群像的段落。其中第一幕合唱《雁翎队之歌》是作曲家对雁翎队群像的音乐塑造,它为进行曲风格,通过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以铿锵的节奏和昂扬的音调,刻画出雁翎队员们英勇无畏、骁勇善战、乐观坚定的音乐性格。

民族歌剧《雁翎队》人物阵营泾渭分明,这样有利于音乐戏剧性的塑造,在反面人物刘金财、申老爷、二狗的音乐形象塑造上,作曲家力图把他们的音乐形象与雁翎队队员进行区别处理,使二者在音乐色彩上形成较大的区分。刘金财、申老爷、二狗出场时用音乐勾勒出 似说似唱的主题,该主题音乐融入西河大鼓的唱腔板式和伴奏,形成统一结构,并多次变奏出现在刘金财、申老爷、二狗出场时的唱段中,如申老爷独唱《到底卖不卖》《加倍偿还》,刘金财独唱《踏破铁鞋无觅处》,及二狗、刘金财对唱《缺魂少肋条》,申老爷、刘金财、二狗对唱《露个风声给你》等音乐唱段。这些段落通过语气夸张的演绎入目三分的把卑鄙、狡诈、残忍、卑躬屈膝的爪牙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薪火相传的河北歌剧创作

歌剧在中国革命史上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人民群众的一种有效的艺术形式。河北有着歌剧创作的传统,并且创作者善于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学习,紧随时代形势,在创作方面曾取得很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的艺术家满怀激情,投身到歌剧创作中,1964年河北省歌舞剧剧院创作了歌剧《园林好》,1965年该剧参加华北话剧、歌剧观摩演示大会获得好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伴着改革的春风河北的歌剧创作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后,河北创作了一批歌剧新作:1980年《拉郎配》、1981年《王府怪影》、1982年《樱桃好吃树难栽》、1983年《柳林三姐妹》、1985年《时髦青年与怪味鸡》、1986年根据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改编创作了歌剧《他们的心》。

2020年,在时隔34年后一部反映白洋淀英雄儿女的民族歌剧《雁翎队》在河北大地唱响,它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创作,由河北省艺术中心创排出品。此剧创作团队强大,艺术总监郭玉红、编剧王晓岭、作曲李昕、导演王延松、舞美设计高树康、指挥董俊杰、配器刘聪,龚爽、雷岩、黄华丽、陈小涛及河北演员于宏、马兰、李胜军、柏林、程龙、周珍珍、王盼华、田小明、刘冬、靳非、臧海平等携手演绎。

它有历史的再现,有当代的思考。他以中国音乐为动机,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作曲技法,展现了抗战时期那个有筋骨、有温度的雁翎队,它是红色记忆的当代呈现,是红色信仰、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重回白洋淀,让爱与信念永存”。(文/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王晓丹)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