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原创栏目>>

文脉颂中华 | 千年战鼓 千年传承——张书社

2020-07-19 14:19: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常山战鼓,源远流长、久负盛名

鼓点鲜明、铿锵有力

可谓是走一地、红一地,敲一处、响一处

千年传承的战鼓,用他千年的技艺震撼心灵

常山战鼓响 鼓声震碧天

表演常山战鼓时,只见鼓手将彩绸系于腰间,腾挪跳跃,手执一对涂有红漆鲤鱼状的鼓槌,叉腿挺胸,两臂圆抡,槌击鼓面,鼓钹上下波动,鼓槌翻飞,槌击鼓面,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带出彩绸飘舞……

常山战鼓表演现场

鼓点也是变化万千,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时而密集,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又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缓慢,像雨打芭蕉,欢快清脆……

常山战鼓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俗称架鼓。鼓队编制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由单鼓、大钹、小锣、串铃等打击乐器组成。
非遗传承人张书社说:“鼓这东西就是要那种大汉子的劲儿,在场下咱是老百姓,一上场咱就是演员,就要进入状态!”

张书社是河北正定县南牛乡东杨庄村人,古稀之年,外表精瘦,但是擂起鼓来配以“翻打”“出手”“搓音”“花击”“绕脖”“挽花”“蹦跳”等动作,让人目不暇接,通身透着民间艺人的质朴和灵机。

敲鼓靠的是一股韧劲儿

战鼓在战国史已经有了雏形,“常胜将军”赵子龙是正定人,当年他在作战的时候,每次都要擂鼓助威鼓舞士气、传递讯息。他的一些士兵回到家乡后,将战鼓也带了回来,又因汉代时曾在正定设立常山郡,“常山战鼓”的名字便由此而来,其中,以东杨庄村的战鼓表演形式保存得最为完整。

千百年来,东杨庄村的人们没有任何乐谱,靠言传身授,将战鼓的表演传承下来。

张书社接受访谈

张书社出生在一个战鼓世家,他的爷爷有一手好鼓艺,小时候,经常他看爷爷敲鼓,指点各种鼓法。耳濡目染,张书社对“常山战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时便开始学习鼓艺。

“敲鼓没有别的,就是个爱好,图的就是抖擞精神。”张书社笑着回忆。说着轻松,张书社却将这爱好种在了心里。

他刚学敲鼓的时候,做饭时用炊具敲,干着活就在心里敲,就是睡觉,也用手在胸口上敲几遍,一个不小心还把胸口敲肿了……

回想从前,张书社说:“早些年我去给人敲鼓,都是步行10多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而且那时候还不计报酬,只要人家需要用到鼓,就去给人家敲。”
靠着一股韧劲,张书社和乡亲们一直坚持了下来,经过不断学习、实践,掌握了不同的鼓法,同时汲取众多鼓法、槌法的技巧,并加以演变、创新、编成了一套较系统的“常山战鼓”鼓法。

张书社介绍,常山战鼓和其他锣鼓相比,具有鼓点密、节奏快、振奋人心的特点,而且套路多、曲牌多,多具有军事特色。

打破传统传承的门槛

作为常山战鼓的传承人,张书社将传承和发展“常山战鼓”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他担任“常山战鼓”队主力和艺术总管,研习鼓艺,带领鼓队在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盛大活动上表演,倾情教授“常山战鼓”40余年,使“常山战鼓”不断创新发展、发扬光大。

张书社教授常山战鼓

随着人民的文化水平及欣赏水平日益提高,常山战鼓的表演内容和形式需要不断改进。张书社也感到了深深的危机,他明白常山战鼓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再创辉煌,就需要使之更加灵活、新颖。

为了常山战鼓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张书社潜心归纳总结战鼓的曲牌、技法,不断总结创新的同时,吸收中国舞蹈学院专家们的意见,对表演形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使其动作更优美、队形更合理,更富观赏性。目前常山战鼓发展到了15个套路、 72种变化。

为了方便传承,张书社经过40多年的摸索整理,用文字及符号将常山战鼓的鼓谱全部记录下来,改变了“常山战鼓”千百年来口口相授的方式。

常山战鼓每次响起,都用尽表演者全身的力气敲击,嘴上喊着高高的号子,声声振耳,这是向观众献上一场鼓的盛宴……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杨慧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