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热点聚焦

名牌导游带您游河北|小山村里决定中国命运!这里,你一定要来一次!

2020-05-14 16:06: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疫”去春来,草木吐绿,百花芳菲

长城内外,燕山太行,春景如画

这场战“疫”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祖国好、家乡好

家乡的美景近在身边

却有很多只闻其名,未曾领略

疫情过后,让久“宅”的我们走出家门

放飞心情、拥抱自然

“爱家乡,游河北,发现身边的美”

大家好

这里是“名牌导游带您游河北”系列节目,

一起探寻河北美景,讲述河北故事。

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东麓、滹沱河上游

铸造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辉煌

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青山绿水在这里汇聚

拥有着壮怀激烈的红色故事

沉淀着千年的人文底蕴

波澜壮阔的革命传奇在这里上演

这里就是西柏坡

今天,名牌导游赵玉贤将带我们走进西柏坡

给我们讲述这个红色革命圣地的故事

名牌导游  赵玉贤

点击收听音频《赵玉贤:走进红色革命圣地西柏坡 》

峥嵘岁月让西柏坡绽放别样光芒

革命圣地西柏坡坐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境内,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

西柏坡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滩地肥美,物产丰富。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的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西柏坡村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滹沱河的北岸,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地势易守难攻,打起仗来可进可退。

西柏坡一带村庄稠密,滹沱河擦村而过形成的冲击小平原,让这里地宽粮丰,一年稻麦两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还与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有关。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平山县境内就已经有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活动,1931年7月正在省立邢台第四师范学院读书的于光汉利用暑假期间回到家乡发展党组织,在同年8月,由他主持成立了平山县第一个党支部——霍宾台党支部,随后,党组织迅速向全县范围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县涌现了栗再温、于光汉、王昭等优秀的领导干部及“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平山团、回舍大枪班等英雄人物和集体。因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物质基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无形中就成了中央工委选址西柏坡的决定性因素。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在这里,简陋的土墙围起几间土坯房,对外宣称:“工人劳动大学”,这便是当时我党我军最核心机构的所在地。从延安到西柏坡,他们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作风。

在这里,打麦场上开起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盘根错节在中华大地上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运动,把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变成了现实。

在这里,晋察冀野战军以党中央部署的“稳打稳进,勇敢加技术”的攻坚战术,仅用了六天六夜的时间,就攻克了蒋介石口中凭借“固若金汤的工事,国军可坐守三年”的华北重镇石家庄。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我党我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开始了我党我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战略步伐,为我军攻坚战术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党中央走出陕北、移驻西柏坡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里,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一部电话、两幅地图、三张桌子、四间打通的平房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运筹帷幄,部署和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

一个平凡的小山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

今天,我们走进西柏坡,追忆一代伟人在此开创的丰功伟绩,聆听新时代征途中赶考精神的伟大意义,传颂西柏坡精神,让西柏坡精神时刻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寇瑄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