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业态>>

70年 瞰四川|走进宜宾高县:从一叶茶一只蚕瞰丘区农业转型路

2019-08-30 01:25:00 来源:四川在线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邓童童 王玥 摄影 姜曦 万宜森)品茶乡文化、体验桑蚕喂养。8月29日下午,“70年 瞰四川”——第三届全国主流媒体航拍四川大型采访团走进“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首站聚焦高县茶桑产业,瞰丘区农业转型之路。

探茶产业带动效应 主播现场“带货”

高县位于宜宾中南部,丘陵地貌,是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素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之美誉。这里又是优质茶叶原产地之一,早白尖、川红等茶叶品牌享誉海内外。

蓝天白云下,大窝镇大雁岭梯田状的茶山绵延起伏,穿过茶丛登上茶乡花海观景台,无人机腾空而起,“赏花+采茶+民宿”茶旅综合体全貌展露:茶园茶圃、鱼塘湿地、花海山岭、木屋别墅、观景楼台……“从空中俯瞰,一排排水汽氤氲的喷雾矗立在茶树丛中。”中国台湾网记者全志强印象很深,“这里一开始便以现代化、高标准、高质量在推动乡村振兴。”

在采茶姑娘引领下,采访团记者加入采茶行列,斗鱼主播刘小七第一次采茶,并兴奋地直播,“以前只在茶杯里见过茶叶,今天学了好多知识:茶叶要采中间最嫩的芯;这里的茶叶一年可以采3季——春茶、夏茶、秋茶;茶园里插着的黄色‘小旗’是用来粘虫子用的……”看见直播网页里网友询问哪里有卖这儿的茶叶,她赶紧帮忙转达,自嘲“咋开始带货了”。

走进中国红茶第一庄园,淡淡茶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围坐一圈观赏功夫茶艺表演,茶杯在茶艺师手中“耍”得娴熟。参观红茶生产线,机械化揉捏、发酵、烘干,采访团惊呼以前十多人的工作量简化三人就能包干。路见一位制茶师傅正在手工制茶,记者们也体验学习一番:炒青、揉捏、烘干,顺着一个方向,什么时候该轻揉,什么时候该加力。

大窝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以中国红茶第一庄园为龙头的茶产业发展,带动了周边区域的茶叶种植,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紧跟建设,相关人文景观、游乐服务设施也规划打造,大窝镇以茶为主题的“赏花+采茶+民宿”乡村旅游示范区正加速成型。

品了一口早白尖茶,中国江西网记者叶新阔赞不绝口:“口感非常好。”他称:“当地对茶叶生产进行了整体规划布局,通过现代化、自动化改良,提高效率和产量,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让生态环境更美。”

湖南日报摄影记者傅聪表示赞同,“从空中看到了生态新农村的面貌:干净、整洁,茶产业和乡村建设完美结合,美丽的茶山为小乡村添色不少。”

循致富“丝路” 采访团摘桑叶喂起小蚕

川南有句俗语:养蚕的没有贫困户。采访团来到嘉乐镇人民村,一探究竟。

跟随农户摘桑叶,河北新闻网记者杜船有些惊讶,“北方人小时候都会养蚕玩,不记得桑叶有这么大呀。”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的桑叶经过嫁接进行了改良。

“喂养小蚕的桑叶,要切小、切碎。”嘉乐镇相关工作人员带领采访团进入蚕桑养殖基地小蚕共育室,耐心解释道。蚕宝宝们住在大簸箕的一张纸上,工作人员指导记者们将细碎的桑叶撒上,“要轻,要小声说话,他们还很小。”

蚕宝宝进入“5龄期”(大约10天)后,便可上茧,进入大蚕共养室。在这里,大蚕们一只只住在方格簇里吐丝,采访团记者形容“像小公寓一样”。一些大蚕已将自己密密裹上丝,几名农户在供养室里管理。

蚕对气温气候要求很高,嘉乐镇正适宜,全镇6成以上农户从事栽桑养蚕,2400亩桑园,产茧五千余担。靠这项产业,农户们建起了楼房,添置了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

“以前蚕卵孵化后便发给农户喂养,现在一般‘2龄期’后发给农户,防疫消毒更严,质量更好。”嘉乐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村里今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共育工厂能集中配套先进的专用设备设施,通过集约化经营管理,让产业规模上去、生产成本下来、产品质量提高,年共育能力可达6000张蚕种。

近年来,嘉乐镇不断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启动了以人民村为中心的现代蚕桑示范园区建设,全县共规划建设30个季共育能力500张以上的共育工厂,目前已建设12个,与前几年建成的近400间小蚕共育室,构建起覆盖全县、服务蚕农的共育支撑。

“我们山东也有很多养蚕的家庭作坊,每家每户有一两亩的桑叶地,看到了这里的养蚕业,我还是比较震撼。”大众网记者解强民说,这里形成了有规模、现代化的养蚕产业链,不仅在四川,甚至在国内都具有示范作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上老百姓的辛勤劳作,这里的人民一定会越过越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来源:四川在线
责任编辑:李为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