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业态

全域旅游“台儿庄模式”:全域共建·全业共融·全民共享

2017-10-30 11:01:30 来源:大众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自2016年2月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台儿庄区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古城溢出效应,围绕“中华运河文化传承核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三大定位,积极构筑古城、湿地和运河文化体验全域旅游格局,助推旅游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出了一条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由古城游向全域游转变的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台儿庄区共有A级景区9家,其中5A级1家,4A级2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4家,山东最美旅游风情小镇1个,省级旅游强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省级特色村、农家乐、示范点等70余家。今年1-9月份,全区共接待游客814.04万人,同比增长38.26%,旅游综合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44%,各项旅游发展指标再创新高。自古城开城以来,台儿庄区累计接待游客近4200万人次,规模以上宾馆酒店110家,床位数突破13200张,带动3.4万人就业,占本地就业人数的17.89%,连续3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成功创建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台儿庄大战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台儿庄古城入选“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并荣获华东人气景区一等奖;古城旅游集团获评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今年8月4日,《全域旅游“台儿庄模式”》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杆和样板,在第三届国家全域旅游推进会上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台儿庄区以山东省第一名全国第三名的总成绩入选2017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为打造文化旅游之都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政统筹,凝聚合力,工作围绕旅游“建”,推动体制全域化

1个机构、1个小组、1盘棋。1个机构,即成立了全区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区委书记任组长,50多个区直部门为成员;1个小组,即成立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指导小组,对全域旅游发展任务进行督导检查;1盘棋,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任务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倒排工期,即建立了“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全区上下统筹推进、同步创建、一业带百业的强大合力。

1项规划、多个板块框架、多项政策支撑。1项规划,即围绕古城、水城、绿城、慢城特色,把全域旅游规划与“十三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起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城市文化特色。多个板块框架,即东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三中心一长廊等项目,形成了文化产业创意发展区。南部发展涛沟河小季河湿地等项目,形成了生态湿地涵养区;北部发展环城廊道、古城旅游度假区等乡村旅游区。中部发展和顺老街、老街文化城等项目,形成了运河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区,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生态一体化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渐入佳境。多项政策支撑,即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台儿庄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意见》等各项政策文件19个,在工商注册、用地保障、企业税费、贴息贷款、人才引进、企业用工等方面提供发展支撑。

实施1项工程、专项经费保障、加强1项考核。实施1项工程,即深入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培训工程,组织导游员讲解员大赛和涉旅饭店行业服务技能大赛,开展各类培训48次、7000余人,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专项经费保障,区政府从区级财政预算当中每年列支全域旅游发展专项经费2000万元,设立文化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强1项考核,即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评价与考核体系,加大分值权重,将全域旅游发展成效纳入全区重要经济指标考评体系,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体制创新,强化服务,监督围绕市场“转”,打造管理全域化

建立“1+4+14”综合监管体系。即建立1套管理体系。增设管理部门。2009年合并成立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局,成为组成部门,2013年升格为区直属党委。2010年成立古城保护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规格。2012年成立旅游监察大队。统筹全区旅游市场监管。2016年成立了古城区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新增四个监管服务部门,为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监管力度,2016年,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市场监管局等,强化旅游纠纷处理、旅游市场监管、旅游违法犯罪职能。2017年,融入司法调解职能,成立了旅游调解委员会。同时,山东省政府批准台儿庄古城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景区试点,在台儿庄古城景区实行1项重点派驻措施,消防、供电、公安、检察、红十字、执法大队、市场监督等14个职能部门在古城景区设立,对景区旅游市场秩序进行监管,构建了“1+4+14”综合执法监管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在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2016年古城景区荣登全国最佳旅游秩序红榜,并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立旅游综治委。在“1+4+14”综合监管的执法模式基础上,又成立了全域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委员会。这套监管机构由区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综治办)、文明办、团区委、妇联、公安、旅服、交通等31家区直单位和镇(街)为成员,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综合协调组、联合执法组、督导考核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全域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委员会的设立,将旅游执法由“单一执法”到“部门联合”,由“部门执法”到“党政统筹”,这种执法体制的创新形成了目前“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统筹力量、联合执法、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建立1套监测体系。印发了《台儿庄区全域旅游产业监测体系工作方案》,在景区、星级酒店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新增公安、交通运输、人社、商务等数十家单位,完善旅游数据监测网重点监测住宿、餐饮、节庆(赛事)活动、通信、重点项目等18类72种发展数据。

建设1个数据中心。全区三A级以上景区设立了公共信息触摸屏,城区内所有宾馆酒店、重点旅游特色村及各旅游聚集区实现了wifi全覆盖。投资800万元建设旅游数据中心,搭建区级旅游大数据平台,实现旅游大数据的智能采集、处理分析、统计查询、预警发布等功能。

精准定位,全域整合,全景化打造,景区围绕旅游“建”,推动发展全域化

建设“一核”,即台儿庄古城景区,围绕古城上市目标,着力抓好运营管理、市场开拓、业态招商和建设维护,推动古城永续发展。打造“一带”,即运河风光带,依托水运资源,加快港航项目建设,抓好运河两岸开发,推进交通设施配套,做好运河游、湿地游、古城游的文章,打造独具魅力的沿运风光带。培育“一环”,即57公里环城生态走廊,积极推进走廊两侧绿化提升,以及苗木花卉、采摘园等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发展“多点”,即完善现有重点项目旅游元素,通过增加服务设施、服务项目,实现建设景区化、旅游全域化、产业融合化。实现“全域”,目前,台儿庄古城景区全部开放,贺敬之柯岩文学馆升级改造完成,双龙湖观鸟园、古城水道滑雪乐园等新业态相继开园;涛沟桥湿地成功创建国家2A级景区,建成沧浪人家等鲁南乡村民宿6家。在水利、交通、绿化等公共服务配置中,统筹旅游发展需要;文化路、兰祺河等,城区道路和水系按照景观标准建设,建成城区景观节点15处。

完善设施,增强功能,服务围绕旅游“提”,推动配套全域化

开展1次革命、组建1个联盟。开展1次革命,加快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新建改建各类旅游厕所203座。景区实施无障碍改造50多处,设置母婴室、休憩区以及儿童专用设施40多处,全面推进城乡结合部、农家乐厕所改造,在4A级以上景区新设19个第三方卫生间。组建1个联盟,即统筹推进区直企事业单位加入厕所开放联盟,全区118余家企事业单位厕所和停车场免费对外开放,全区26家厕所市场化供给,营造了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

3个覆盖、开通“2+8+20+70”旅游专线。3个覆盖,即景区内旅游标识实现无盲区覆盖,城区内旅游标识全路段覆盖,周边省市区主要道路、城乡结合部等旅游标识全覆盖。更新完善旅游导引标识270多处,设置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牌150处。开通“2+8+20”旅游专线,健全城乡旅游交通网络,全区21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建设省道234南延工程打通徐州观音机场专线,投资1.3亿元开通BRT快速专线2条、城乡公交线路8条,景区间旅游班车20辆观光巴士,新增景区内外各类游船70条,形成对外交通、城市交通、城乡交通、景区交通等多层次交通网络。

3个智能化服务体系。服务智能化,建设游客服务中心5处,提供景区、线路、交通、应急等服务。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讯视频监控全覆盖。平台智能化,以旅游数据中心为平台,涉旅企业全部建设营销网络和自媒体营销平台,实现了在线预订、网上支付、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导航等精准的智能化平台。监管智能化,运用大数据和智慧景区监管平台,实行对景区、酒店、旅行社、停车场、旅游执法等产业链条的全流程监控。利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举报电话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的监管机制。

打造品牌,全面覆盖,营销围绕旅游“推”,推动市场全域化

深化2大体系。深化宣传体系,与知名网络媒体合作,扩大网络宣传力度。参加全省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活动,举办和策划“好客山东”贺年会、年博会、古城春节大庙会等活动,央视和省台多次直播报道了台儿庄古城活动,提升了台儿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化营销体系。积极打造“鲁风运河”品牌,开展山东好时节·敞开南大门·寻梦英雄地台儿庄区首届全域旅游节事活动,整体推介全年4类16项旅游节事活动。深化票务改革,购票优惠扩大到临沂、徐州居民,推出7大重点景区旅游通票以及18周岁以下免费等政策。

启动2项培育工程。旅游品牌培育,以台儿庄古城为核心,对全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统筹营销、整合营销;借助“好客山东”“鲁风运河”等省级旅游品牌,挖掘台儿庄文化内涵,叫响“二战名城、运河古城、中华水城、国际慢城”的“天下第一庄”旅游品牌。旅游新业态培育,新上如家、7天快捷酒店、汉庭酒店、北京米高时代、京杭精品酒店等一批连锁酒店,成功申报“枣庄老字号”2家、打造省级餐饮服务街1条、示范店10个。

3个3计划。3年古城立法。用3年时间,于2013年11月通过完成《山东省台儿庄古城保护条例》。3年大运河申遗。利用3年的时间,于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大运河”申遗,称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京杭运河3公里的台儿庄古城段被称为“活着的运河”。3年企业集团化。台儿庄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历经3年的改制,成立了古城旅游集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下设了兰祺酒店、古城旅游等7个全资子公司。2016年古城景区通过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验收和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

跨界融合,部门联动,经济围绕“旅游+”,推动产业全域化

发展“旅游+农业”。依托特色农业,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水果采摘等项目。纳入省旅游精准扶贫村7个,申请省乡村旅游扶贫资金680万。全区休闲旅游农业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收入3.50亿元,36%以上农民因旅游发展直接受益。培育“旅游+体育”。打造建设体育休闲旅游基地,先后培育台儿庄国际冬泳节、全国河钓大赛、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古城获评山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推进“旅游+会展”。依托会议会展承办实力,累计举办大型会展活动700余场次,培育非博会、年博会等会展品牌。促进“旅游+工业”。依托青纺联、祥和庄园等企业,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工业旅游点建设。推进“旅游+基地”。推动古城中医药基地、康养基地创建,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研学游学基地和台儿庄大战精神党性教育基地。

绿色发展,全域共建,环境围绕旅游“优”,实现生态旅游全域化

坚持3城同创。坚持文化旅游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两翼带动”,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文明区“三区突破”。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旅游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建设特色旅游城市和美丽乡村,推动景城融合、城乡一体,实现古城游向全域游、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着力培育新市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5大工程保障。“东进北上”工程。建设了市民中心、古城中学、人民医院、档案馆、综合服务楼等重点项目,完善了道路、桥梁、地下综合管廊及水电气暖通讯等基础建设,打造了成为城市的生态轴、景观带,增强了北部文教新区旅游服务功能。3年治理工程。加大全域旅游规划区范围内控违拆违力度,实施了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抓好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治理,推进供水、污水、热力、天然气管网等市政设施建设,完善了停车场、公厕等配套服务设施,使中心城区更有特色、更具魅力。持续推进双龙湖、涛沟河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打造沿运湿地生态修复带。美丽乡村工程。按照“一区一镇三组团”城镇布局,展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突出抓好村庄连片治理、无害化厕所改造和“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节能减排工程。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突出抓好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城市扬尘治理,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治理沿运非法码头清理成果,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一区一环两公园”大绿化工程。抓好57公里的环城生态走廊的绿化提升,打造林种多样、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形成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