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大同云冈石窟 用佛光凿记消逝的王朝

2013-12-09 10:10:02 来源:外网综合

云冈石窟旷野之美

所属地区:山西 云冈石窟

适合人群:所有人

出游难度:轻松

适合天数:2-3天

花费预算:500元

适合时间:全年

余秋雨说:"中国的视觉艺术不能仅仅从卷页、书谱当中看,它最伟大的作品在长天大地之间,在那种边远地区的荒原上,在北部的山冈上,在那些地方它显得那么伟大,那么宏伟,又那么孤独……"这句话准确的形容出了云冈石窟雄伟的旷野之美,它纵然也出现在了书本和荧屏上,却无法比拟你亲身面对它的一瞬。

冬天才是属于云冈的色调

云冈石窟在大同市西南的武周山上,武周山是塞北那种最常见的山,不高,苍凉辽阔。远看一片土黄,近看却别有洞天。云冈石窟经过了几年的修整建设,增添了许多新景致,景区变大了,门票自然也跟着涨上去了,但游人们为了一睹这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门票也只是一咬牙,一跺脚的事儿,从游客们意犹未尽的表情看,2.5倍的涨幅外还有空间。

冬天才是属于云冈石窟的色调,游人稀少,几天前下的雪还未完全融化,周边的树木如北方所有的植物一样,枯枝稀疏,更加显得浑厚古着,雕像也质朴粗犷些。北风犀利,大地冰封,万径人踪灭的感觉。相信每个面对它的人,都会被它恢宏的气势所震慑,不自觉就摈弃了门票影响的扫兴心情。穿过修葺一新的礼佛大道、山水殿堂,才真正到达云冈石窟群,入口有字——入佛知见,自我理解是受佛的开导,拥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和境界,那佛的知见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些难,或许里面有答案。

云冈背后的王朝

佛教自印度沿丝绸之路东渐过程中,石窟这种佛教艺术也接踵而至。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各具特色,与其他石窟不同的是云冈石窟完成于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代表了鲜卑拓拨氏建立的北魏王朝,精彩的云冈石窟背后是更精彩的一段波浪起伏的王朝历史。

历史上的大同叫平城,历朝历代都是边关重镇。一千六百年前,来自关外的游牧民族--鲜卑族,统治了这片土地,并在此建立了北魏王朝,为了更好地统治汉民族,巩固政权,开国皇帝拓跋珪将佛教奉为国教。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最富标志性的佛像,他正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当北方佛教领袖法果和尚匍匐在他脚下,赞颂他是如来佛的化身时,这位明智的皇帝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利用佛教缓和民族矛盾,赢得汉民族的信任,于是拓跋珪大肆修建寺庙,将佛教作为他巩固政权的手段。

谦卑的佛

光明普照,这个简单的词语正是在描写这位大佛,你仔细观察他,表情丰满,神秘莫测,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一样的表情。威严中露着慈祥,慈祥中又不失严肃,使人望而起敬,但又并不冷若冰霜,在一闪而过的光束中,仿佛面带一丝笑意,可亲而不可近。这正是人神一体的魅力,神不再只存在于神话中,而多了一些人间气息。

佛教在北魏时期迎来全盛,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也是发生在北魏。北魏时期,僧侣不负担徭役赋税,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逃避赋税而遁入空门,如果适龄人员都不当兵干活,又怎么实现北魏统治者们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第三位皇帝拓跋焘借寺庙私藏武器之名,悍然发动了"灭佛"运动,诛杀僧人,焚烧寺庙,短短数月,寺庙尽毁,僧侣或还俗,或逃离,佛教遭遇传入中国以来的第一次浩劫。第十八窟这尊身披千佛袈裟,右手抚胸的立像正是象征灭佛的拓跋焘。自古身披千佛袈裟的石雕并不多,据说是诚心悔过的意思。拓拨焘在灭佛后不久身染重病,对废佛之举悔不当初,但已于事无补,他只能化为一座谦卑的佛,耸立在武周山上,以扪心自问的方式存在着。

王者的身姿

"灭佛"使百姓失去了信心,政局动荡,刚刚即位的君主拓拨浚重新选择佛教,以安民心,他招逃亡的僧侣入平城,昙曜正是其中一位。昙曜在途中偶遇文成帝,文成帝的马上前衔住了昙曜的衣服,演绎了一场"马识善人"的故事。正是这颇具传奇色彩的相遇直接促成了云冈石窟的开凿,使历史也在这一刻发生变化。第十七窟真是这位少年君主拓跋浚。这尊佛像已风化的很严重,但仍掩不住清淡、秀骨的气韵风貌,是昙曜五窟中最为英俊的佛像。

昙曜五窟大多窟小佛大,头颅巨大,不追求比例的准确,只体现佛的庄严和仰观时产生的效果,站在他的脚下,顿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你侧面看时,甚至会觉得比例夸张,但当你降低姿态,去仰望这些大佛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王者应该有的身姿。

【责任编辑:赵彤】
分享到
更多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