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萧寒行走易水畔 感受燕下都沧积韵沧桑两千年

燕山,位于河北省平原北侧,由潮白河谷到山海关,绵延起伏数百公里,横亘东西。3000多年前,因燕山得名叱咤风云、威震海内的“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即崛起于此。燕国最初定都于北京西南的小平原,后迁都于燕山以南,以巍峨太行为屏障,以易水为润泽之地,这就是雄踞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的燕下都。

乍暖还寒的春日,驻足易水边,西望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眼前曾经辉煌的国都早已不在,徒留断壁残垣、高台土垒,镌刻着无言的寂寞。耳畔仿佛又一次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倏忽间,穿越千年云烟回到往昔……

燕下都:萧寒易水畔 沧桑两千年

燕下都营建之由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朝建立之初,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为维护国家政权,全力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燕即为召公奭的封国,因召公要辅佐周王打理朝政,故由其子就任封国,最初都于晏都,后迁于蓟(今北京西南琉璃河一带),此即为后世所称的燕上都。而当时燕国政权不断受到戎狄的威胁,中山国也不时侵扰,为摆脱困境,燕国于是在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的地带筑城屯兵以御强敌,此即为燕下都的前身。

而欲探寻修建燕下都的目的,不能不提到燕国历史上一代名君燕昭王。据说郦道元曾访问当地的老人,都说燕昭王和太子丹既想招纳各国人才为其所用,又不想让这些人窥探到燕国的虚实,所以另建了燕下都让他们居住,当然这或许只是传说未必属实。但是,燕昭王为了抵御强敌,更加接近中原,选择了地理形胜绝佳之地营建国都,对内广纳贤才,励精图治,对外合纵连横,终使燕国走向强盛却是不争的史实。到战国晚期燕下都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成为当时规模最为宏大的都城之一。公元前226年,秦败燕于易水之西,燕下都随即陷落,至此这座延续达300余年的都城逐渐废弃。

燕下都考古之获

提起燕下都,人们多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及荆轲刺秦的故事中获知一鳞半爪,其实燕下都的考古工作起步很早,早在1929年,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先驱”、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马衡先生等就率先调查了燕下都遗址。新中国成立后,燕下都考古工作迎来了巨大转机,不仅整理了已有的发掘资料,而且田野考古也开始蓬勃开展。经过二十余年的全面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这座沉寂两千多年的显赫名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燕下都位于我省易县东南2.5公里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它西倚太行,东连河北平原,北易水、中易水分别从城北和城南蜿蜒东流,燕下都四面环水、城内水网密布,曾经呈现出一幅中国“威尼斯”的水城画卷。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地面上犹存部分城垣及高台建筑的台基。燕下都被历史学家们誉为“我国东周时期都城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

经过数十年、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一座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的煌煌国都的风貌渐渐呈现于我们眼前。雄伟的城墙耸立四周,饱经岁月剥蚀,依然保存完整。考古人小心翼翼地褪去尘封的表土,2000多年前能工巧匠夯打的痕迹清晰可辨,宽大的根基、厚实的墙体、坚固无比的夯土,无不展现出都城应有的气势。燕下都布局还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围绕城墙开挖的护城河利用古河道与易水相通,使整座城池河水环绕,既有防御之功效又有交通之便利,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放眼城内,南北中轴线上串起的四座高大夯土台基首先映入眼帘,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四座大型夯土台基成为这座城市除城墙外最为显著的标志。武阳台是城内的大型主体建筑,处于宫殿区中心,也是全城制高点,燕下都又称武阳城,因在中易水(又称武水)之北而得名。燕国国君在此处理政务、行使权力,是国家机器运转的中枢。

除恢弘的宫殿建筑和雄伟的城墙外,考古人还揭示出了燕下都完备的手工作坊及大型墓葬群。

发现的燕下都手工作坊遗址有冶铁、铸铜、制兵器、制骨、制陶、制钱等诸多门类,是燕国经济繁荣发达的体现。其中发现的21号作坊遗址是我国著名的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器数以千计,几乎囊括了已知铁器的所有类别,而且还发现了锻造和淬火工艺(一种增强钢的强度和韧性的热处理工艺),这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谱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篇章。

燕下都城内分布有三处大型墓区:虚粮冢、九女台和辛庄头墓区。为何墓区设于城内?早在西周时期,一般墓地都建于城外,但春秋战国以来,除秦国外,燕、中山、齐、鲁及郑、韩等国都将墓地迁入城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学者就指出这或许与当时频繁残酷的战争有关,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君都害怕攻城的敌人会杀戮污辱他们的先人,因此将死者葬于城内,使之处于安全地带。“虚粮冢”之名,也颇有来历,据传,燕国利用高大的墓葬封土(墓葬地面以上山包状的坟丘),四周围上苇席假作粮仓,给敌军造成燕国储粮甚多的假象,使敌人不敢贸然进攻,因此得名。三个墓区分别由多座大型墓葬组成。所谓大型墓葬,无外乎有高大的封土、宏阔复杂的结构和精美丰富的随葬品。考古人精细的发掘使我们得以见识燕下都大型墓葬的真容。有直径达二三十米高于地面近十米的封土堆,正是这些矗立于茫茫田野中的高大而明显的封土,使得墓葬极易被发现,而成为历代盗墓者频繁光顾之地,许多墓葬由此惨遭破坏,令人扼腕痛惜。除封土外,这类墓南、北各有一条墓道,有坚固的墓坑、墓室及殉葬坑、车马坑等附属设施,虽遭盗掘,仍出土有精美的文物。从这些墓葬的位置、规模、形制及出土文物来看,三处大型墓葬区应是燕国的国君、王室贵族之陵区。

遥想当年,置身高处眺望这座都城,清扬曲水环绕着高大规整的城墙,错落有致的宏伟宫殿巍然屹立在城中央,遍布全城的手工作坊里不时传来锤打敲击的嘈杂声,街肆民居闪现一个个繁忙的身影。这样一幅宏阔而欣欣向荣的景象,难道不是燕国强盛繁华的生动写照吗?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赵彤】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