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之美食传奇 难忘一辈子的蒸煮佳肴

正定美食总有些传奇色彩,有些经典蒸煮佳肴吃一次一辈子难忘。若谈正定美食,必是马家卤鸡和宋记八大碗。它们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这两个,在正定的传统美食中,崩肝和扒糕也是家喻户晓。

据说“八大碗”是在唐代被定型,且吃法讲究

赵子龙带回的美食

宋记八大碗是一种民间传统美食。

在河北农村,无论红白事还是过年过节,都讲究吃“席儿”。在正定的“席儿”上,用“八个碟子八个碗”招待客人,成了兴旺富贵的象征。

据说,“八大碗”是在唐代被定型,而且很有讲究:吃八大碗时,用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

再追溯更早的历史,则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赵子龙打胜仗之后,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材犒劳将士。跟随赵子龙的厨师与一些将士返乡后,就把这些菜肴的做法带回了正定,发展成了“八大碗”。

传统的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为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但如今,八大碗的种类已经远远超过了八种,可以达到五六十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宋秀海看来,这些都只是“噱头”,真正的发展还是要靠实力。在宋记八大碗,菜单是不固定的,几乎一两个月都会换一些菜。由于现在人大多怕肥腻,在传统套菜里,酥肉和方肉被换成了炸丸子和夹心豆腐。当然,客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换成别的。

在这里,最传统的套菜是:扣肘、扣肉、炸丸子、夹心豆腐、江米丸子、萝卜、海带、粉条。

“一蒸一整晚不合眼”

在宋记八大碗的传统套菜中,难度最大的,无疑是荤菜。

在选肉时要特别注意,一定要选“净肉”。宋秀海解释,杀猪时,经常用绳子套住再打晕,被套被打的地方,就会有血印,这个部位的肉煮出来发黑,肉质也不鲜美。

经过第一轮筛选后,成功“晋级”的肉,还面临第二次选择。

以扣肘为例,大约四斤的肘子,剔完骨头,挑好部位,几刀下去,只剩不到二斤的分量,剩下的肉则只能充当煮肉的汤料。

选好的肉,放在大锅中煮到七成熟,需要捞出来把肉皮上的杂质抹净,再趁热在肉皮上摸一层面酱。“酱是上色,有人也用蜂蜜或者红糖,但抹酱是最传统的。”宋秀海说。随后,过油炸,直到肉皮变成黄红色出锅。

出锅后,考验技巧的一步就来了——切。

一个“切”字,需要厨师具备高超的技艺。讲究的是厚薄一致,长短一致,肉断皮连,方方正正。

切好上笼屉蒸的那一刻,预示着漫长的等候开始了。

四五个小时,一次撇油,一次加汤,是最耗人的活儿。

第一次蒸要大火蒸两个小时,不放料,把油撇出来;第二次,用小火,还是不放料,蒸一个小时,再将油倒掉;第三次,才把调制好的汤料加到每个碗中,再蒸一两个小时。蒸好后,香味蹿得满屋都是,但还不能上桌。还要放一夜,入味,第二天再馏一小时左右,味道最佳。“有时候别家有席,请我去蒸碗,一蒸一整晚不合眼。”宋秀海说。

真的吃起来,必须要承认,荤菜绝对不辜负厨师耗费的这番工夫。

碗中肉的肉皮为红褐色,皮下肥肉颜色像豆腐,再下面的瘦肉则为酱红色。扣肉的肉皮相连,一夹则断,肥肉入口没有一点肥腻感。

工夫不在蒸,而在做

比起蒸肉的繁杂,八大碗中素菜的做法则相对简单。大体可以概括为,先用砂锅煮好再蒸,蒸的时间根据菜的品种而定,最后加上汤料即可出锅。虽是素菜,仍不寡淡。

但有的素菜依然很费劲,可以说工夫不在蒸,而在做。

例如传统套菜中的江米丸子。需要把糯米洗净,蒸熟后,不能太软也不能过硬,用手捣出黏性,再把捣碎的核桃仁、五六种不同口味的块糖、蜜枣、黑芝麻、冰糖一起搅拌均匀成馅儿。用黏糯米做皮,把适量的馅儿包起来,下油锅炸,之后再放入笼屉蒸。

炸,比较关键。“米少,糖就出来了,糖少,吃起来又不够香甜。要让融化的糖被糯米充分吸收。”宋秀海解释。

另一道菜,夹心豆腐也同样不好做。需要把豆腐切成三角形,下锅稍炸一下,捞上来,把中间没炸透的部分掏出,送入精肉馅儿,再上锅蒸。成品必须保证,豆腐不破,肉不外露。口感酥中带香。

看似简单的先炸再蒸,在宋秀海看来是最复杂的烹饪技艺。

【责任编辑:赵彤】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