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婺源 那雨,那花,那抹淡淡的香

走进婺源,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

本来我们这次是要先去三清山的,却被迫折返。路经婺源时,雨小了许多,我们便在一个叉路口停了下来。透过车窗,看着路边的导游交通图:汪口,晓起,思溪,彩虹桥,严田,鸳鸯湖,文公山,江湾,石城,江岭,卧龙谷……觉得婺源的景点很多但很分散。大家商量的结果是,随便哪个村子都行。于是,任由司机径直往前开去,来到了一个叫汪口的小村子。

穿过一片正在收割的油菜地,向北,走进了又窄又长的小巷。古老的石墙上,斑驳的青石板路两旁,是片片滴着水珠的青苔,嫩绿而鲜亮,透着岁月的芳香。抬头望去,只能看见一线的天空,雨仿佛也更小了,似乎那巷子容不下太多的雨丝。油然想起了一首歌,是上高中时,班上的文艺委员,一位常常带着甜甜笑容的女孩儿,教给我们唱的:故乡的小巷深又长,青石板路上木屐响,沿着古老的墙根,去寻花仙子……

我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拿着相机,不停的寻呀寻,拍啊拍,想把所有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但内存卡里即使再多再清晰的画面,又怎能取代我心灵的品味和兴奋呢?老街像一位和蔼的老人,笑容里盛满了太多的故事。一处古老的店铺,一棵苍劲的香樟树,一口光滑的水井,甚至一段年久的断壁残亘抑或朽腐的门板窗棂,都有着一个传说。

我们边走边拍,说说笑笑,觉得没走多远,便来到了村北的河边。宽宽的河面,似乎可以叫作江了。是从村子西南的山脚下流过来,绕着村子向东流去,远远的看不到尽头。据说,汪口村就因村前有河水汪汪,故而得名。宋代大观三年建村,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因为下雨的缘故,山洪汇入河中,水急而浑浊。大河以母亲般的智慧与宽容,默默接纳了躁动不安的泥石,在今后的日子里里让它渐渐变得沉静和清澈。

村北岗坡上茂密的竹林,吸引我们走过一座长长的石桥。回头望去,雨中的村落,略显凝重。但墙更白,瓦更黛,高低错落,紧紧簇拥。像一位打着黑油伞的女子,着一袭优雅的白裙,静静地站立,锁着心事。

雨又大起来。我们无奈的站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看着天、看着雨、看着河。弥漫的空气,馨香水润,洋溢肺腑。心情也被洗涤着、浸染着,漂净出心底物我皆忘的平和。

直到近午时分,雨才停下来。我们得赶路,便又走过石桥,穿过村子的老街。街上的人多起来了,放学的孩子,外地的游客,窄窄的街道显得热闹拥挤。村子里不多的几家店铺,有卖杂货的小商店,有加工砚台的小作坊,有农家乐特色的小饭馆。

不远处,飘过一股清新而略带药香的气味,是一家卖手工纪念品的小店。我们围拢过去,看到许多用樟树树干或树根做的工艺品。大到凳子、箱子,小到手链、梳子,筷子、镇纸,甚至还有一小片一小片,或一小截一小截的樟树原木,是论块儿卖的。店堂的地上放着一个大大的樟树树根,上面放着锯子,锯子下面居然还垫着塑料布,怕是连一丝一粒的樟木屑都要小心收起,显示着店家所售货品的纯正。

喜爱书法的我拿起一对镇纸,细细端详。天然的纹理和精致的加工,朴实美观,手感光滑。我把玩许久,不忍放下。老板是个黑黑的四十多岁的男人,一口婺源地方话,略带鼻音,挺好听的。他告诉我,深颜色的是用樟树的树根部分做的,重一些,价格贵;而树干部分做的颜色浅,重量也轻一些,价格便宜。这些原生态的东西让大家都非常喜欢。一番讨价还价后,纷纷买了小圆凳,樟木球,小镜子,小木梳……返程途中,车厢里一路香气相伴。

这次婺源之行没有看到清蓝美丽的天空,漫山的红杜鹃,金黄的油菜花;但雨中的粉墙黛瓦,水润的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徽风古韵。案头那对樟木镇纸日日散发着醉人的清香,我仿佛只要轻轻闭上眼睛,就能回到那个原始的小山村。

婺源归来,已有半个多月了。今夜,记忆中的那雨,那香,又浮现在眼前。穿过电脑的页面,终于化作一段浅浅的文字……

【责任编辑:赵彤】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