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浸润泥土芳香的艺术瑰宝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太阳透过窗户纸折射进屋里,窗户纸上面的窗花在光线的照耀下栩栩如生、鲜活美丽。幽深的古州衙里到处弥漫着书香灵气,美丽的剪纸传递出千年古城凝练厚重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5月12日,记者走进中国蔚县剪纸博物馆,在这里欣赏刻在纸上的民间艺术。

浸润着泥土芳香的窗花

迈过“人门”(仪门东侧的门,仪门是进入州衙第一道礼仪之门),推开两扇红色的厅门,便进入了剪纸艺术的世界。“蔚县剪纸俗称窗花,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逼真,色彩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蔚县文化馆馆长李新志对博物馆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对剪纸文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展厅里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生动活泼的戏曲人物,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国色天香的牡丹图、现代京剧《红灯记》人物等剪纸图案,无不展现了精细的刻工和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蔚县剪纸最初的题材来源就是农村生活,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企盼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李新志说,蔚县剪纸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由单一的色调发展为彩色,讲究浓艳和谐,猛一看大红大绿,仔细观赏,各种着色冷暖搭配十分和谐、自然、悦目。

说到蔚县剪纸着色点彩的风格,不得不提到已故南张庄民间艺术家王老赏。他以刻画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有个性的人物最为拿手,创作出大量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在王老赏之前,蔚县剪纸刀工粗糙,人物呆板。王老赏在吸收前辈技法的基础上,改革刀具,增加“阴刻”刀法,同时在点染上尝试色彩调配。经他改革后的蔚县窗花、戏人,一扫过去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死板呆滞的模样,刀法凝练,场面生动,造型优美,性格鲜明。

展厅里的《清明上河图》可堪称为一副长篇巨制,约8米长,据说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刻制而成,长卷中透着细腻之美。

在保护中传承剪纸艺术

在筹建博物馆期间,李新志和同事们走了100多个村庄筹集剪纸作品。截至目前,馆内藏品有蔚县剪纸、历史文物、民间收藏等50余个种类,数量达4000余件。蔚县剪纸博物馆开馆不到一年,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这让李新志很是欣慰。“民间艺术需要边保护、边传承、边发展,让人们通过藏品了解当地历史,解读出传统文化,品味民间艺术,欣赏民俗精华。”李新志说,在别的地方,年轻人可能不愿意从事当地的传统手工业,但是在蔚县,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还是愿意从事剪纸业的。“一般的工人每天可以拿到80元的工资,刀刻技术好一些的艺人每天可以拿到180元左右,因此说蔚县剪纸的后备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为了培养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博物馆还会定期举办一些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学习剪纸艺术,以求精益求精。“通过举办蔚县剪纸十大刀工、十大色工评选活动,不断挖掘新的剪纸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李新志说,对于在比赛中发现的一些好的春联、对联等优秀作品都会适时加以推广,鼓励更多的人去做,传承好的剪纸艺术。

李新志表示,为了保护作品的原创性,不少剪纸商已纷纷注册商标,“剪纸文化的传承,需要将这种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子,让大家从心底接受这种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它。这样,剪纸文化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打造剪纸文化产业名片

蔚县剪纸在发展中,从最初农闲时期的业余生产,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集体企业生产,再到90年代的厂家林立专业生产,蔚县剪纸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蔚县的产品形式也十分丰富,包括镜框、画轴、台历、挂历、明信片、信封邮票等几十个品种。还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中国剪纸集成·蔚县卷》、《蔚县窗花的美》、《美丽的蔚县窗花》等。

来到蔚县中国剪纸第一街,街道两边尽是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剪纸店面。在“陈界剪纸艺术馆”,老板王进花告诉记者,家里祖辈就做剪纸,现在家里就有一个近10人的小厂子,做好的剪纸就拿到这里的店铺里来卖,“这两年,剪纸的种类多了,我们也更加重视包装了。” 李新志说,蔚县剪纸现在多作为一种馈赠礼品,远销国外。如今,蔚县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活化发展地方文化与产业经济,擦亮“蔚县剪纸”世界民族品牌,“只有将蔚县剪纸形成产业,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打造蔚县剪纸文化名片,让蔚县剪纸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赵彤】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