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太行,面向漳河
河北新闻网
2010-11-16 20:0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  蕾
【字号

本站搜索

河北日报 张 博

 

搬煤球

    囿于城市之中,生活往往平淡,这次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的涉县老区行活动,却如一枚钢钉,深深楔入我的记忆之中。是什么让短短数日的老区行活动给我以震撼,如同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答案就在赤岸村129师司令部旧址,面对刘邓塑像,我们满怀敬意,向先辈致礼的那一刻;就在刘邓故居,面对党旗,我们庄严宣誓,时刻牢记“两个务必”,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那一刻;就在河南店镇石岗村的农家院,乡亲们为我们准备好干净的房间,端出热腾腾的饭菜,让我们感动温暖的那一刻;就在村外稻田中,我们与村中老伯弯腰割稻,不经意抬起头,“悠然见南山”的那一刻。

    此次涉县老区行,是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之旅,也是一次新闻工作者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俯下身子,与基层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验之旅。河南店镇石岗村,一个背靠太行、面向漳河的小山村。仍记得10月23日清早,在老支书江铁旦的带领下,我和河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马宁忐忑不安地来到了村民李海丽家门口:

    “大姐,给您添麻烦了!”

    “别这么说,我们这里条件简陋,你们别太客气,都是一家人啊!”

    海丽大姐一番话,解开了我俩心中的疙瘩。虽然是在农村,但村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城市差多少,就拿海丽大姐家说,卧室干净明亮,床铺焕然一新,“卫生间里的整体浴室是去年刚刚装上的”。在石岗村感到与城市不同的是,村民们大都热情、朴素、直率,大家说话从不藏着掖着,爽朗的笑声随处可闻。在村民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刨红薯、割稻子、栽花秧。我们和老支书江铁旦、河南店镇负责宣传工作的杨大哥一起,参观了村里的新民居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大棚蔬菜基地等。

    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当我们真正走进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发现“三农”并不仅仅是我们新闻宣传工作中一个随处可见的字眼,才感受到什么叫“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如同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次锻炼使我们深切地感到,“走进基层”、“贴近群众”等话语包含着许多我们青年编辑记者,特别是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编辑记者,需要“充电”的内容。我们必须放下身段,从“身入”走向“心入”,因为“知屋漏者在宇下,察政失者在草野”,不与农民兄弟同甘共苦、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生活,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就写不出生动、优秀的新闻作品。所谓“一深入就具体,一具体就生动”,正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不二法门。

    背靠太行,面向漳河,脚踏稻田,手握镰刀,短短几天,我滚了一身泥巴,交了许多朋友,在精神上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涉县老区行活动,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以后我一定会利用学得的知识,不遗余力地为群众服务,为“三农”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担当起一名党报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最后,借花献佛,将诗人穆旦的一首《寒冬腊月的夜里》献给涉县,献给老区人民: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村庄,

    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

    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

    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

    他想什么?他做什么?

    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

    木格的窗子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

    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

    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

    从屋顶传过屋顶,风

    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

    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

    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

    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

    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

    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

    锄头,牛轭,石磨,大车,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