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光荣革命史
河北新闻网
2010-11-16 17: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潇
【字号

本站搜索

 

129师 “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雕像

    一、为什么涉县能成为革命老区?或者说涉县成为革命老区的原因何在?

     都知道涉县是个革命老区,但要问为什么叫革命老区呢?恐怕有很多人就不清楚了,或者说知道的就不那么全了。要讲涉县革命老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解放区,二是老根据地。

    (一)说涉县是老解放区,包括这几方面内容

     1、解放时间早。1940年3月,反顽战役胜利后,涉县全境解放,成为太行区内为共产党掌握的两个完整县之一。据1996年有关资料报到,在全省144个县市中,涉县是解放最早的两个县之一,一个是阜平县,一个是涉县。完整县就是整个县都是八路军共产党领导。

     2、建党时间早。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11月八路军工作团先遣队进驻涉县。1938年2月15日日军占领涉县城,八路军工作团转移到刘家庄村,当月在那里成立了中共涉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县委前身)。1938年5月工作团到刘家庄发展了涉县的第一名中共党员冯树田,6月中旬,涉县第一个党支部——刘家庄村党支部成立,6月下旬,贾家庄污犊、新桥、石门等村党支部成立。

     3、建政时间早。1938年4月工作团到刘家庄领导农会开展反贪污斗争取得胜利后,民选了第一个保长。八月工作团向各区派出工作队,首先抓县区农会的建设。10月老区农会由县委书记徐志明领导,在南关召开农会代表大会,选举冯万义为区农会主席,涉县第一个区农会正式诞生。11月老三区在师学道同志的领导下,在偏店召开会议,选举连和有为区农会主席(西戌人),涉县第二个区农会正式成立。12月在县委主持领导下,在南关召开大会王仲干为县农会主席,产生了县农会。县农会当时为半政权性质,可以公开名义同旧县政府协商政治,派粮派款等。

     4、抗日县政府建立较早。1938年4月29日,第一次收复县城后,因国民党抢占县衙,八路军工作团派王争同志任县长未果。1939年12月25日第二次收复县城后,12月26日,由一二九师民选科长陈孝主持,在城隍庙戏台前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民选县长郝丽声,涉县抗日县政府正式成立,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抗日救亡的各项工作。

    5、以县委书记为党代表在人民群众中公开时间早。

     1942年,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县委书记作为党代表在人民群众中公开,这是一件政治大事件,表现了党从组织上、政治上直接同群众接触,但县委、区委、党员仍保密,直到1947年7月1日后才陆续公开。这在太行区里是少有的。

    (二)老根据地

     1、1940年4月,太行区党委进驻涉县,1940年6月,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进驻涉县,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办事处在涉县成立。1941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成立,接着,太行分局、太行行署、边区政府下设的公安总局、高等法院、贸易总局、交通总局、还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新华日报社、朝鲜军政干校、日军反战同盟等等,包括中央的、边区的、太行区及国际的共110多个党政机关单位进驻涉县或在涉县成立。在这里居住时间最长的达10年之久。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涉县即成为边区的腹心地和首府县。

     这些机关单位在涉县驻扎期间,一二九师将涉县确定为联系县,派民运部副部长陈孝同志长期住在涉县。太行区党委将涉县定位直属县,边区政府将涉县定位实验县,边区的方针和政策在制定和实施前后均在涉县调查和试点推广。

     2、召开了众多重要会议。1940年8月在涉县下温村天主教堂召开的百团大战的高干会议,1941年3月18日,太行区民兵检阅大会在涉县常乐村举行,1941年9月18日,一二九师全年运动大会在王堡开幕,历时九天,区代表和选手3000多人,彭总、左权、刘邓、杨甲等出席,观众有万人以上。

     3、涉县是抗战的重要战略地。涉县既是邯长线的重要交通要塞又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里发生了好多次有名的战役,如1938年3月31日震惊中外的响堂铺伏击战;1939年7月夜袭河南店日军的战斗;1940年3月的反顽战役;1942年5月的十字岭战役;1942年6月的大石磨脑反突围战役,等等。八路军原参谋长就是在十字岭战役中光荣殉国的。

     4、涉县是边区和一二九师的大本营。抗战时期这里不仅驻有很多党政军机关是指挥中枢,而很多培养干部人才的学校也都驻在这里。这些学校和训练班为边区的党政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和领导干部,为抗战和解放作了重大贡献。

     5、这里是出军队出人才的红色宝地。涉县不仅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涉县这块红色的老区也为新中国的革命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从这里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走出了两位元帅,三位大将,18位上将,48位中将,295位少将。一二九师从进驻时的9160人,到1945年12月离开时拥有30万大军,200万民兵。

    二、日本侵略者对涉县频繁残酷的扫荡,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从1938年——1944年的7年内,大型扫荡达11次之多,大的惨案3起,小的惨案10多起。

     1、中原惨案。1938年4月10日,国民党某师驻在中原、南原两村,杀死179人,伤残30多人,烧房300多间。

     2、井店惨案。1940年4月27日,第二十师团的日军及部分伪军窜入井店村进行扫荡,采用捅刺刀、砍头,蹬下崖、机枪扫射、火烧等残忍手段,共杀死村民316人,伤残104人,掠走15人。杀人后,大肆放火烧房,烧毁房屋738间,抢走杀死牲畜310多头,群众的粮仓、衣被、家具等物被烧、被抢、被毁坏的不计其数,这是涉县历史上的一次扫荡杀人损失最多、最大的一次惨案。

     据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统计,在八年抗战中,涉县共死伤12534人,粮食损失92309石。(每石300斤,2769万斤)。偏城县死伤1205人,合计13739人。被烧毁、破坏房屋87337间,损失牲畜3744头。

    三、人民不甘当亡国奴,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

     (1)积极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如1938年响堂铺伏击战、两次解放涉县城的战斗、1940年反顽战役、偏店地雷战等,涉县的民兵自卫队积极参战,给部队运送弹药、抬运伤员、打扫战场。

    (2)各地民兵搞侦察提供情报,开展麻雀战、游击战打击敌人。

     敌人驻到山西黎城东阳关时,常乐村、温村民兵侦察到敌人要袭击涉县,立即向政府汇报,使党政军民做好反扫荡准备,避免了损失。

    (3)广泛开展地雷战。地雷的震摄力非常大,为解决地雷不足的问题,涉县掀起了群众性的打造石雷运动。

     太行区打造石雷运动,最早就是从涉县开始的,各村群众加班加点打造,夫妻雷、兄弟雷、姐妹雷,有石雷、铁雷、铜雷、砖雷,群众编了几句话,“一块石头蛋,当中打个眼,安上导火索,炸的鬼子心胆寒。”

    四、军爱民、民拥军、结下鱼水之情。

    (一)在军爱民方面

     1、节约度荒。涉县这块根据地,驻有100多个党政军机关,这些机关平时对驻地人民就非常关心,尤其是1942、1943连续两年出现严重旱灾,1944年出现罕见的蝗虫灾害,粮食只有两三成收入,树叶野菜都采不到,为了帮助根据地人民度过灾荒,129师提出了精兵简政,师首长首先带头,129师师直由29个减到12个,人员由2627人减为1163人,减去1464人,边区各机关减少了8000人,在文化用纸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刘师长提出一张纸用四次,一个信封用两次,白天多干事,晚上少点灯,节约办公费,不让夫人在小伙房吃饭。邓小平政委在每年春耕和秋收、秋播时节,派出助耕工作队。政治部副主任黄镇的房东杨天心,全家七口人,断粮后饿的走不动,又因吃野菜中毒不能起床,黄主任让苏指导员领30斤玉米,救活了他们的性命。在最困难的时候,四个月不吃盐,在他的带领下,政治部共节约粮食1000多斤,节约冀钞20000多元,公盐80斤,全部救济了王堡村民。

     2、为从根本上解决救灾度荒问题,造福子孙后代,驻涉的党政机关组织领导人民修建了漳南大渠,以工代赈,民工1个工挣1斤小米共挣13万斤,从1943年3月开工到1944年4月竣工,全长30华里,2个流量,可供八村人畜饮水,使3500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年增产70万斤,救命渠,幸福渠,将军渠。1958年续修,成为浇地万亩的大灌渠。

     3、在沿漳河两岸,固新村在政府和驻军帮助下,1942年1年内修滩地1100多亩,命名为“民生滩”。原曲村在抗大六分校指战员帮助下,修成滩地千余亩,命名为“军民滩”,当年就有一半滩地种上小麦。

     4、组织妇女开展纺织运动,纺一斤棉花2斤米,织1斤布1斤米。据1943一1947年,统计纺棉、纺布挣小米11932920斤。妇女们既学会了本领又度了荒,开辟了一条广阔,长久的生产门路,妇女真正成了半边天,获得了解放。

     5、领导人民开展打蝗运动,有人作了个统计,打压蝗虫1835万斤,1斤80个,18个1米长可绕地球1圈多,叠起来80个1米高是太行山7930多倍,这是抗战和救灾中一项重大举措。是根据地军民作出的一大奇迹,在全国来说是一项空前盛举。

    (二)在民拥军方面

     ①参军。1938年—1945年8年间,涉县人民参军人数15371人,占总人口数的9%。占青壮年的40%。在前方牺牲1672人,伤残1426人。

     ②参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涉县人民不仅参加了在县境进行的十几次战斗战役,对在县境以外的战役同样积极参与,如上党、平汉、安阳等都参加。当时参战不讲条件,没待遇,没报酬,有了任务只要一声令下,立即行动。1945年10月2日——11月2日,平汉战役期间,参战民兵10余万人,其中涉县出动12000民兵和5千余副担架进行参战。

     ③做军衣做军鞋支前。战争期间16岁以上的女同志就有做军衣军鞋的任务,据初步统计,涉县妇女共做军鞋79万双和大批的军衣,保证了前方队伍有衣穿有鞋穿,能打仗,能杀敌。

     ④战勤差物。战争年代,为满足前方战争需要,涉县人民的战勤差物是很繁忙的,主要的任务是驮运公粮草料,运送枪支弹药,抬送伤病员,押送俘虏,送衣送饭,为军代耕,收秋,供柴,供水等。

     ⑤节衣缩食交公粮。涉县人民历来有省吃俭用、储备防荒的传统习惯,但是为了抗战,为了前方军需,自己吃糠咽菜,积极交纳公粮,支援抗日。据1941年到1947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县共交公粮1.13亿斤,平均每年交1410万斤,占总收入的15%。

     ⑥无代价腾出房子,让机关队伍居住使用。从1940年党政军机关进驻涉县后,当时虽然群众居房简陋而紧缺,但是只要是军队和机关单位居住使用,就毫不犹豫的愉快地腾出来,提供使用。据统计,全县有90多个村庄,腾出了1/3的而且是村中最好的房子。让出的房子不仅分文不收,而且提供各种方便。

     ⑦妇女青年学生当看护、儿童站岗放哨查坏人。每次战争发起,青年、妇女、高小学生就组成看护队,为伤病员洗血衣、喂饭、端屎倒尿,12年间参加护理的妇女和青年学生就达3500多人次。儿童不能上前线,就组成儿童团,封锁村口、路口、交通要道,盘查坏人。儿童团被称为搂腿队,战争年代在查坏人、抓汉奸、抓特务,维护地方治安上起了很大作用。

     抗日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和驻在涉县的党政军首长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一致,不计私利,关心群众疾苦,为革命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好作风好传统,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子孙后代要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下去。

                                                                               (作者 李德庆 系涉县党史办原主任)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