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演出泛滥拷问景区文化保护
河北新闻网
2010-11-16 10:14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吴潇
【字号

本站搜索

    目前国内的实景演出有不少只是户外演出,距离展示当地人的生活与文化还很远。

    文化与旅游的结缘由来已久,秦兵马俑、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故宫等历史文化深厚的地方,一直也是备受人们追捧的旅游目的地。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10月23日在张家界举行,文化旅游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遗产保护与旅游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假如你看了八个洞窟,他就要争取看十个洞窟”,敦煌专家常嘉煌说自己每年总能碰到这样的游客。此外,讲解员在石窟内大谈与壁画有关的佛教故事,一讲就是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这些情景都让他感到痛心,因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壁画,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游人在石窟内参观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正加速着敦煌壁画的脱落。而日本的情况就大不相同。十几年前常嘉煌在日本读书时,有次和同学一起去看日本的一个寺庙,参观者要跪在地上,用纸盖着鼻子看,不许说话。“虽然那张壁画只有五百多年,与敦煌的千年历史相比,但其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常嘉煌在敦煌大漠中开掘的现代石窟,就是为了能尽量减少游客在原始莫高窟内的停留时间。

    随着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日益凸显。把莫高窟这类脆弱的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景点,这其实是常嘉煌所反对的。但有专家表示,要想做到纯粹保护也不现实。因为是“人类共同的遗产”,素有到此一游心理的中国游客既然花费一大笔费用来到敦煌,要是没能多看几个洞窟是不会答应的。而且导致敦煌壁画受损的原因不单是人的呼吸,还与整个的大气变化有关。

    扩展旅游内容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

    正因如此,扩展旅游的内容,培植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常嘉煌说,设想人们在敦煌的两三天时间过得很充实,除了看石窟壁画,还可以去体验戈壁的荒凉、古代画匠的生活条件以及大漠特有的星空,相信人们在石窟内停留的时间就会明显减少。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认为,“我们不仅要讲文化旅游,还要讲旅游的文化,即游人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旅游。”当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紧迫之时,游客那种比谁看的石窟多的较低俗的旅游文化,就需要摒弃。

    目前大多数去敦煌的游客都是为了多看几个洞窟,而在文化保护意识方面还非常薄弱。

    实景演出泛滥拷问文化保护责任

    敦煌扩展文化旅游的内容做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景区。过去人们去嵩山,攀山加上参观少林寺,一日游基本就可以搞定。待到2006年推出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之后,晚上留下来观看演出成为部分游客的新选择,嵩山旅游时间由此前的一天得以延长。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的,还有《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藏迷》等一批大型的实景演出、原生态歌舞表演。旅游研究专家魏小安对此表示,“实景演出在中国不仅培育了一个市场,还培养了一个新的文化旅游模式”。

    据估计,目前全国有80多部同类型的歌舞剧在上演。当大型实景演出开始泛滥之际,趋同的内容还能否保证它得以表现当地文化内涵的初衷?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对此的判断是,“中国真正的实景演出并不多,有不少其实不过就是台户外演出而已。”在它的理解中,实景演出必须达到“此山、此水、此人”三者的天然融合。既要有当地的山水美景,也要有当地人的生活与文化。比如《印象·刘三姐》,不仅有当地的山水、云、村庄这些场景,还有当地的生活气味,才算得上真正的实景演出。

    歌手容中尔甲还有另一个身份,即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演出《藏迷》的投资人。他并不否认“原生态”这一说法本身的概念化倾向,“作为演出要想复原当地最原始的生活样貌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努力把九寨沟当地藏族的服饰、歌舞、民风民俗、节日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进行展现”。容中尔甲认为,作为实景演出及原生态歌舞演出的投资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很重要,同时还要有保持文化真实性的一种责任感,不能只为商业利益考虑。

    除了各地泛滥的实景演出,丽江、凤凰、周庄等古城古镇原住民的大量流失,也造成对当地文化的真实性的损害,成为“游客杀死威尼斯”的另一个翻版。

    对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拴科认为,游客扰乱了当地人的生活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要是不逼他们迁走,又能让他们在旅游中得到切实的好处,那当地人的生活及文化样貌都会最大程度得以保留,外来的旅游者也会觉得有收获,来了以后还想再来。

    声音:“有文化就能做旅游”是误区

    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本次活动提出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一口号,实际只说了文化与旅游关系的一半,忽略了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这个内涵。用什么方式去旅游,旅游的标准,以及旅游过程中所追求的个性化,这些都可以包括在“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当中。 目前在文化旅游中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文化至上。认为只要有文化就可以做旅游。实际上,有些东西就是小众市场,你把小众市场再怎么炒也是小众市场,比如杜甫故里,杜甫的确是名人,但在年轻人中的影响绝对比不过周杰伦。二是保护至上,认为什么都不能动,只要能保护就可以。第三个误区是开发过度的问题。第四个误区就是不知道文化旅游到底该怎么做,不注意在细节上打造好的旅游产品。

    因为这几个误区的存在,容易使我们的文化变成一种泛文化,旅游变成泛旅游,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也会变成一种泛论。深入挖掘某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并最终形成具体的旅游产品,这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

    文化游需要游客融入当地文化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要想让文化旅游保有生机,游客需要善待文化遗产,能够真正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去。出发前考虑清楚你是去感受当地的文化,还是度假旅游。如果是抱着前一种想法去的,那就要特别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现在有不少游客只是去看一种死的文化,比如只看房子等表面东西,忘记了里面还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存在。旅游开发者也是,现在许多挖掘出的墓穴,把里面的陶罐挖走了,墓却被填掉了,因此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文化。因此,旅行者具备一个好的心态很重要,到了丽江,重要的是在了解白族阿婆的一天中感受当地的文化,而不是冲着住旅馆或者买纪念品去的,这样文化旅游才会变得可以触摸,活起来。

    保护古城镇可导入“旅游社区”的概念

    李拴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对古城、古镇的当地生活样貌的保护,应该导入一个“旅游社区”发展的概念。设想当地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凭什么今天圈起来收门票,而且跟当地人没有关系。外来人的旅游必定打扰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但如果物质生活没有改善,要么就被拆走或迁走,要么逼着他们偷偷摸摸把外面的游客带到景区,给点小钱就想法躲过高昂的票价。这对他们的生活状态都是一种破坏。

    这方面中国也有不错的正面例子,即漓江的《印象·刘三姐》,为什么当地的人工设施及许多名贵树种并没有让看守,就是因为每天的大型演出调动了上千的当地人,旅游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发展。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