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如山
河北新闻网
2010-11-15 14: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潇
【字号

本站搜索

    河北法制报  李永志

 

把割好的水稻打成捆

    有幸成为青年编辑记者老区行活动的一员,我背上行囊开始了为期6天的涉县之行。走近涉县,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早就听说涉县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这与我老家承德有几分相似。

    除此之外,西戌的红色记忆一直令我心驰神往。10年前,刚刚走进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涉县西戌”便倏地跳入我的眼帘,也从此驻入我的心间。怀揣着《永不消逝的电波》,踏上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寻根之旅。这是一次对新中国新闻事业源头的探寻,这是一次对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的缅怀。

    不见了当年崎岖山路的荒凉与颠簸,大巴车载着30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欢快地行驶在清澈的高速公路上。渐渐地,群山绵延不绝地映入眼帘,近了,更近了,我们的车驶入了涉县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好奇,抖一抖身上的疲惫,我张大眼睛四处望着,贪婪地呼吸着硝烟弥漫后的崭新空气。第一次到涉县老区的我被一切的一切吸引着:心目中的老区变了,变成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县城;心中对老区的感情依然,这些被寄予了革命前辈美好憧憬的一草一木啊,今天用他们的繁花似锦来迎接我们这些后辈们。

    87岁的张水来老人曾经是邓小平同志的警卫员,参加过平汉战役、盘龙等战役的他战功累累,而今,张老身穿绿色的老式军装给我们讲述着一段段惨烈的革命故事,硝烟弥漫的战场,朴实勇敢的老区人民,英勇尽职的新闻工作者……荡气回肠的厚重史实一幕幕在眼前重演……西戌文化站站长王矿清带着他的著作《西戌的红色记忆——新中国新闻事业从这里走来》,与我畅谈采访收集素材、编写这段时隔60年历史的坎坷经历……

    听,新华总社,陕北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人民日报》前身之一的《新华日报》(太行版)等先后入驻太行深处的涉县西戌镇,拉响了新中国新闻事业对敌斗争的先锋号角。这是一部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史上回荡在太行山上、震撼全国的交响绝唱,这是一条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看不见的战线,这是一条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1942年5月,侵华日军3万余众,在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岗村宁次的带领下,向太行山区根据地实行残酷野蛮的“大扫荡”。5月23日,驻扎辽县(今左权县)东南部的《新华日报》社(华北版),接到八路军总部反“扫荡”的命令后,紧急动员,迅速开展转移埋藏物资设备工作。社长何云带领大家先将笨重的印刷机化整为零,又摸黑把拆开的零部件藏到山洞中。24日晚,报社的埋藏转移物资设备工作已告完成,工作人员等候出发,此时,敌人的枪声渐渐逼近。社长何云在安排村里的群众转移之后便率领队伍出发了。他们背着沉甸甸收报机、简易印刷工具奔行在涉县南艾铺村西的山岭上,在此打尖休息。队伍刚一停下,所有的编辑人员便迅速围拢在电台机旁收听整理八路军作战的消息。没有桌椅,他们有的匍匐在荒草地上,有的半蹲半蹴在乱石中写稿文……鬼子的搜剿一天紧过一天,为了掩护群众和电台人员撤退,何云英勇牺牲。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也壮烈牺牲在涉县与辽县交界的十字岭上。

    往昔的战斗岁月已成为历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远离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在无形的战线上艰苦卓绝地战斗的日子,新闻媒体与敌斗争的价值似乎正在逐渐淡化,少了那份悲壮,多了些许安逸,但我们秉承的职业精神不会改变。我们在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我是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牢记党的宗旨,维护人民利益,发扬优良传统,恪守职业道德,践行“三贴近”原则,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们心中坚守新闻工作者职责的信念如山。

    和平年代,我们不敢懈怠,因为,我们肩负着先烈们遗留下来的职责,享受的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群山环抱中的将军岭是那样安然与恬静,那里承载着的是前辈们望眼欲穿的安定与和平。当他们面对敌人的枪口时,心中胜利的信念必然如山。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