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老区,我看您来了!
河北新闻网
2010-11-15 13: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潇
【字号

本站搜索

 现代物流报 常河山

 

   金秋十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随“河北省直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老区行活动”组,于21日来到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的革命老区涉县,感受这里纯朴的民风,重温老一辈在这里战斗生活的岁月,告慰巍巍太行山上革命烈士的英灵。

    (一)青石子路,您让我永远铭记

    10月22日,我们沿着清漳河溯源而上。赤岸,曾经是我心中一次次唤起的名字。今天,我来到这里,踏上一块块石板路,听着将军岭阵阵松涛,我用心、用手、触摸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用崇敬的目光,注视远方滚滚如潮的山峦。禁不住从心底呼喊,涉县老区,我看您来了!

    1940年12月,刘伯承、邓小平率129师司令部从辽县桐峪镇迁至赤岸,在这里生活、战斗6年之久,领导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对敌反击战争和自卫战争。带领根据地军民建党、建军、建政,建立起敌后最大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民族独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如今的赤岸广场,原来还是一个山坡坡,也许,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政委,曾经在这里极目远山,构思每一个战役的部署;通向129师司令部旧址的鹅卵石过道儿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铿锵的足迹,已经同岁月融合在了一起……

    低矮狭小的小房,卧室不足9平米,会议室不足12平米,简陋的马灯和桌椅……而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是70年前难以想象和比拟的,然而,我们的前辈们却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粉碎了敌军1941年冬季、1942年春季以及5、6月空前残酷的几次大“扫荡”。在此,刘邓等革命先辈还先后主持成立了临参会、参议会,成立了“冀太联办”,组成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中共北方局太行分局、太行区党委、太行行署、太行军区……

    我心怀敬畏地走过石子路,漫步一道道门廊、庭院,瞻仰前辈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倍感其庄严神圣,抚今追昔,不免心潮云涌:先辈们,我来看你们来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浴血奋战的历史,永远会珍惜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我们会用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从业理想。

    (二)那一夜,我失眠了

    刘邓等一批革命先辈在这里六年,不仅仅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绘制了一幅幅绚丽的蓝图,也为这里军民之情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世界的乐章。在这片民风淳朴的热土上,热情、善良和坚韧成为一种象征和标志,而且不断延续,不断传递。

    被誉为八路军的好母亲的李才青,在日寇扫荡搜山的危急情况下,将《新华日报》的同志们,分别藏到了几个小山洞里,把自己的口粮都给了这些革命同志,宁肯自己一家人忍饥挨饿,也要保护革命战士,是当时这位朴实的山村妈妈的伟大选择。

    在展览馆,我看着这位李妈妈的黑白照片,默默地行注目礼。作为晚辈,我好像又听到了日寇疯狂如野兽般的枪声,好像又看到了硝烟弥漫的山谷里,李妈妈冒死保护我们新闻前辈的身影……李妈妈没有豪言壮语,但她对子弟兵的爱,对新闻工作者的爱,渗透在了行动中。

    敬仰之情让我情不自禁伸手擦拭李妈妈照片。此时,讲解员笑了:“放心,很干净的。我们跟您一样热爱、钦敬我们的李妈妈!”我眼里一热,差点儿掉下泪来。

    老区人的热情和朴实,代代相传,而且从来都是用行动,而不只是言语。

    10月23日,我们一组五人入驻辽城乡南坡村。白天,我们去学校,看搬迁新居,晚上讨论选题再加上写稿子,有时候,回到就寝老乡家里,都十一点多了。我轻轻推门,生怕惊动老乡,没有想到,门儿刚响,院里的灯就亮了。

    “累了吧?水都备好了,洗洗早点儿睡吧!”原来,房东师大爷还在等我回来。说着,递给我一块雪白的新毛巾和刚刚拆封的香皂。

    我跟大爷一边聊天,一边走进他的卧室。普通农家,床和床上的用品很简朴,被子和床单看上去少说也有三年以上的使用时间,桌椅的款式早已落后于时代,家具上油漆也偶有剥落。

    洗漱完毕,来到师大爷给我安排的卧室里:崭新的被子和床单儿,一双新买的棉拖鞋,新痰盂……可能考虑到我要看会儿书,床头放了一张小桌儿和台灯。“咱们农村儿条件差点儿,来到这儿,你可能要吃点儿苦。”师大爷笑着说,“有什么需要的,就直接说。”

    师大爷回房休息了,可那一夜,我失眠了。

    (三)前辈鲜血,染红了太行

    细雨蒙蒙,山道环绕。

    我们决定不打伞,一行五人在辽城乡组织委员郝保太的陪同下,冒雨登上莲花山,拜谒位于青山翠柏环抱的左权将军墓群。

    1942年5月,日军2万多人对太行腹地实施铁壁合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组织突围,不幸牺牲在涉县与辽县交界的十字岭上,同时牺牲的还有朝鲜义勇军战士陈光华和石鼎,原冀南银行总行第一、二任行长高捷成、赖勤,《新华日报》社长何云等人,他们被安葬在石门村西的莲花山上,老乡习惯地称之为左权将军墓群。

    一路上,我们默默无语,怀着无比钦敬的心情,缓缓拾级而上,来到左将军庄严肃穆的墓前,行三鞠躬。然后,环绕纪念碑,一遍遍默念朱德总司令为左将军题的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从左权将军墓左行200多米,安葬着《新华日报》社长何云。小路幽静,依山延行,小雨慢慢变得大些了,但我们一定要去看看何云前辈,看看这位为保护新闻战线的战友们而壮烈牺牲的《新华日报》社长。这位为党和新中国新闻事业,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顾个人安危的社长,为掩护战友突围,用暴露自己的方式,将日寇引向与战友突围相反的方向……鲜血染红了何云藏在身上的战地日记,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染红了太行山脉……

    小雨淅沥,山峦间云雾升腾,阵阵翻滚。我默默注视着、轻轻抚摸着这位新闻前辈的墓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也许是老天有灵,为我们营造了这样一个氛围,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68年前,中华民族抗日峰火,如影视剧般在我的脑海翻腾沉浮,同仇敌忾、前赴后继、气壮山河。烟雨空濛中,我们回望远山,山峰连绵不尽,层峦叠嶂,随处可见的火炬树,就像太行深处不息的革命火种,就像盎然的生命,激越不止。我的心分外激荡,难以名状,遂自作诵吟一词:浪淘沙——太行,以告慰英灵:

    临风翘首看

    峦嶂无边

    仙居云间情淡然

    社稷于胸何须唤

    帷幄之间

    往事越千年

    清风阅翻

    舞海挥鞭赶群山

    纵论历代英烈事

    谱写新篇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