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终极性命题
河北新闻网
2010-08-15 16:1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吴潇
【字号

本站搜索

 

    吴怀连,男,中共党员,历任重庆合川市副市长,重庆市旅游局副局长,重庆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任重庆市国际投资咨询集团副总经理,中国休闲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知名旅游专家。

    今年,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给旅游学研究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本次年会“国家战略与学术使命”主题,我想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我对于旅游发展终极性命题的看法。

    一、对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理解

    国务院《意见》出台后,在旅游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对这个“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许多人都作出了“做大做强”意义上的积极理解。我认为,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全面、准确。首先,国务院认识到旅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份量和意义,将旅游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这是一个战略任务。从现在开始到今后的几个五年计划内,要从战略的高度,积极培育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而不管它GDP的规模有多大。《意见》说得非常清楚,到2015年,我们希望旅游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5%。很显然,现在旅游在GDP占比,还在4.5%以下。我估计,不会高于3%。也就是l旅游业走科学发展道路,同时希望旅游业在中国调结构,扩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其他产业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看中旅游的,不是它的GDP规模,而是它能引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综合性的,多层面的,可持续的和绿色的,因而也是科学发展所必需的。

    理解这两点,我认为非常重要。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管现在还是未来,也不管它在GDP框架下占多大比重,有多大规模,它都具有“支柱产业”的性质。我们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不能从传统意义,从GDP占比角度看,而应该从科学发展层面,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看。否则,会严重误解“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个定位,不是怀疑旅游达不到,就是传统意义的“做大做强”,让中国旅游走向一场更大的灾难。

    二、仅把旅游看作是产业,是小看、轻看、扁看了旅游

    旅游业是一种产业,这是旅游学界的共识,是没有人怀疑和反对的。但旅游业是一种传统产业吗?仅仅是一种产业吗?我表示怀疑。首先,旅游是一种产业,但它是一种新型产业。传统经济学原理很难解释全部旅游产业和经济活动。例如,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便解释不了休闲旅游的价值形式和来源。这使我意识到不劳动和懒惰作为休闲旅游的潜在动力,在推动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呼唤新的价值论的产生。除此之外,我觉得旅游产业还是一种眼球经济、创意产业,是一种靠老天爷(生态)、老人家(红色旅游)、老祖宗(历史文化)遗产吃饭的产业。它是人的快乐、闲憩的生产,不同于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物的生产,不能用物的生产去投资经营它。它是一种新的生产,一种新的产业,不是传统产业,至少不全是传统产业。

    其次,旅游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新型产业,而且也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①作为一种观光休闲和旅游活动,我想它的历史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但是作为一种大众化、多样化和经常化的旅游活动,却是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工业化、城市化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财力和自由去旅游,也让他们有更大的需要去享受家庭之外的生活。如果说,人们为什么要去旅游?不能仅从人们有钱有闲及经济发展上解释,而要把它看作是现代人们迫切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家外生活的需要,“被”旅游,不管是“被迫”,还是“被吸引”,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主导的时代的产物。当旅游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时,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你不愿意成为这个时代的落伍者,你就会选择特定形式的旅游生活。

    第三,旅游是一种学习和教育方式。旅游之所以能够成行,之所以能够让游客“高兴地花钱买‘罪’受”,是因为旅游有吸引力,有吸引游客的东西。对于观光游客而言,旅游是一种学习方式。古人云: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旅行也是学习,也能够学到许多东西。近代有位名人说过,人生三碗“面”最难吃:情面、场面和世面。这“世面”也可以说是观光旅游追求的目标。对于旅游产品供应商和开发企业而言,旅游又是一种教育方式。寓教于游,是各种旅游产品的功能特性。不管你意识到意识不到,它都是存在的。这方面做得不错的是宗教旅游。重庆大足石刻景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足石刻是唐宋时期佛教密宗道场,有各类造像10万余尊。相传为一个名叫赵智凤的高僧主持花了70年时间修建的。现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重庆著名旅游景区。我相信,当年赵智凤以其毕生精力开凿石窟,绝对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弘扬佛法。为了弘扬佛法,才去“开发”和“经营”石刻旅游,搞的是寓教于游。类似的做法,我们还可以从少林寺、敦煌等处看到。他们的旅游搞得很成功。这个成功,并不是指他们赚了很多钱,而是他们将宗教理念艺术化、大众化、产品化,在宣传佛教教义,教育人民群众的同时,又能“自收自支”,以其丰厚的经济收益,促进宗教事业的发展。这种寓教于游的成功经验,值得旅游学认真总结和学习。比如说,红色旅游就应该向宗教旅游学习。学习什么?学习它们宗教旅游的经验。搞红色旅游前,我就很纳闷,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我们可以有数不清的佛道和基督教等寺庙观堂和雕像。就是找不到一座马克思、恩格斯雕像,连毛主席像现在也廖廖可数。搞红色旅游后,问题有了一些解决,但还很不到位。寓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于红色旅游之中,是我们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业的一大进步。但还不够,还没有达到宗教旅游的水平。红色旅游应该从内容和形式,学习宗教旅游理念的艺术化、大众化和产品化,让游客自愿花钱来接受红色教育,才算做到了位。否则,仅靠财政养起,坐吃山空,不是能持久的。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